文章开头,先强调主旨:英语是工具,学习它是为了使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篇分享贴可能不适用于应付英语考试,因为把英语当工具来养,养到能像用母语一样用它的程度,需要很长的时间,疗效绝对没有考试提分经验贴快准狠。所以它可能只适合愿意与英语长期共处,或者被逼无奈一定用英语去和别人沟通交流的人看看。
下面直接上干货。
(一)用英语和世界直接对标
想象一下,你儿时学母语时,那种用不了母语,就无法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感觉。当你对英语也有了这个感觉的时候,你就有无数的动力去攻克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大V极度推荐“情景式英语”的理由,因为在这个环境下,你用不了英语,就无法和周遭的一切进行交流。
一个小孩子,最初是怎么知道苹果就是苹果的?我想,应该是他的父母拿着这个东西告诉他,这个东西叫苹果,然后孩子通过观察周遭环境,知道了这个东西能吃,很香,再长大一些,知道了苹果还可以用来做圣诞节礼物,有好的寓意。
将这个过程类比到英语上,就是一个单词,你直接与实物和场景对应,慢慢知道了它的定义,它在这个场景下可以这么用,那个场景下又有那种意思,直至完全掌握。
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笔者第一次用这个软件(为避免植入,不提名字)的时候,不认识它,但是我再笨也能理解,这是“毛巾”,以后如果到了英语国家我需要找别人要一匹毛巾时,我绝对不会出现想得起“毛巾”,但是忘了“blanket”的情况,为什么?因为我学习它的时候,直接就是和实物对标的。
而如果有一个模拟场景,我学习这个词的时候,就是通过知道它在这个场景中的意义,那下次再遇见它,也绝对不会出现“我知道‘blanket’是‘毛巾’,so?”的迷茫感。
当你脑袋里积累了越来越多关于这个词的“对标联系”后,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它了。从词,到句,到文章,到一整本英语书,都是同样的道理——直接用它们和世界对标,尽量不以中文为桥梁。
(二)尽一切可能为自己营造英文场景,一点一滴积累语感。
笔者初高中的时候,英语成绩很差,小城镇嘛,除了课本就是练习册,怎么可能对英语有感觉。当时班上总会出现一两个怪咖,论语法,他们也只懂个一知半解,但每次考试下来,阅读完型选词填空,错一个都只是涂错机读卡的情况,想请教一下学习方法,两个字就给我怼回来:语感。
当年的我觉得这种人真是自私又小气,藏着掖着不想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后来才发现,对一门语言的“直感”,就是取决于你周围无意识接触的环境。
打个比方,百度百科里,牛逼的定义是:
又写作牛B、NB、牛掰、牛X、流弊,生活习语,形容对方行为上或者认识上的一种状态,多指出语者的发自内心的感叹,赞赏很厉害、很彪悍的意思。
谁真那么无聊去看过定义?但是你用它的时候,错不了。你知道这可以当个感叹词,可以用来骂人,要是把它丢进完型填空,你一眼就能知道这个地方就是要用这个词。为什么?因为你周围有无数的场景可以用到这个词,久而久之,你想让它滚出脑海也不行。
英语也是一样,你要用尽一切可能去接触这个“场景”,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国,但是一部好的美剧,是一整个场景。一本英语原著,是一整个场景。一个好的英语软件里的系列课程(最好是带语音测评的),是一整个场景。
当你不停的把自己丢进这些场景的时候,你总会在有一天要用的时候,脱口而出,顺畅得莫名其妙。
(三)关于坚持“培养英语”这件事,我推荐“社群学习”。
笔者想到了王小波先生的一段话,“中国人挺奇怪,他们总是认为求学是痛苦的,所以才有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说。”其实王先生后面还有很长一段话,但是笔者只想引用前半段来说明,对大多数没有以追求智慧为终生目标的我们来说,学习确实不是件值得傻乐的事。
相信大多数读者朋友也会说了,我也知道我每天阅读英文原著一小时,几年之后再差劲也有基本的英文文学素养了吧?每天在个能模拟英文情景的学习软件里泡上几个小时,几年后去国外旅游怎么也能点个餐了吧?
但是问题是,如何才能坚持把自己丢进英文场景里整整一年或更久呢?这毕竟没有我刷剧购物对着明星意淫来得爽吧?
答案不是去新东方打一针鸡血,回家计划一年的学习计划,奋斗3天3夜发现没有效果然后放弃。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互动,正面反馈,相互督促。再不济,你看着别人每天能搞个8.9个小时练习英语,看着别人都能咬着牙坚持要用好英语,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你好歹也也有点鸡血了吧?
【注:无戒21天日更第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