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虽在教学上没有建立完备的体系,但从治学态度上而言,却是今人所不能比的。古代文人写文作诗寄信,相当于我们现在写博客、织微博、聊微信,古人常从做人、治学等方面鼓励别人或自勉,而今人则常以娱乐八卦、生活琐事为内容,格局之差异,可见一斑。今人所关注内容,虽可逞一时之乐,但若从人生发展来看,并非长久之计。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为我们展现了两种相辅相成的治学方法。一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乃“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古人常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陈庭学在游历中,尤其是于川蜀险要之地的纵游之中,“其诗愈工”“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意志愈高”,这些都得益于他驰骋于山水的经历。而达到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仕有力、材有文、身体壮强”。由此出发,作者生发出一种夹杂着羡慕的惭愧之情。年轻时,有志愿但因学业未成而没时间,壮年时学成有时间但却战火连天,现如今天下太平但年岁已老。于宋濂而言,无论在哪个阶段,出游都是一件奢侈之事,但这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在学问上的刻苦与执著。就如这篇文章的末尾,宋濂以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原宪做例子,告诫并勉励陈庭学,虽可在游历山川间增长智慧,但居于陋室,依然可以去研习学问,胸中仍然要有足以包容万物的精神力量。学习一事,不应以环境而变,应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贯穿终身的。
宋濂,人如其名,为人清廉、谦虚。末尾一句“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尤其能展现其高洁品质。“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宋濂当时身居要职、地位显赫,却以如此低的姿态来对待一个有志后生,并以自身经历来勉励对方,表现出了一个文人该有的修养与谦逊,这一方面,有太多的人当自愧不如。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时代就出现了这样的“不正之风”,今日看来,“为人之学”的风气比春秋时期,甚至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今人大多喜爱实用之学,期望我所读所看所学,能于升官发财方面有所益处。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发展变化、人才更新换代之迅速,“干货”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当垂垂老矣、回顾一生,可能你爱过的人曾辜负你,你的朋友曾离你而去,你为之奋斗的工作曾令你伤心……甚至是你的国家、你的信仰都曾让你感到过失望,到那时,惟有你读过的书、增长的智慧不会背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