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兴起,新媒体的火爆,让很多人加入了写作大军,我因为工作关系,不可免俗的也需要写,写,写,可是写着写着我开始头大了,我发现自己要么是写不出有新意的东西,要么是没有东西可写。
纵观我的读书量,我发现我读的书很多啊,再看我的思想,我发现我也挺有想法的,但是怎么提笔写作的时候,往往就不成了呢!
苦恼,苦恼,真苦恼,有可写的时候,写不出新意,容易沦落为抄袭,没有可写的时候,更是着急,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整个国庆假期,我推掉了一切的邀约,安心的在家读这本薄薄的小书,第一便之后,就被吸引住了,我爱不释手,翻来复去的读了不下五遍,当然读不是目的,践行才是目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创作力大大提高。
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神奇的书呢?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之后的又一力作。
奥野宣之是日本学习方法论的培训师,在日本专门有教人学习的培训师。奥野宣之就是这种“学习方法推广人”,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带现在为止他已经记录了180多本的日记。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恰恰就是帮我们解决了知识生产的难题的工具书。全书6章讲了两个主题,第一怎么记录整理信息,第二怎样用整理的信息产出新信息,做到知识生产。
知识生产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发明、发现、创造各种为物质运动的转化提供条件与能量来源的思想、观点、方法、技巧等的过程。其目的与物质生产相同,都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两者同是人类分工合作的社会活动,而且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活动,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资料,遵循生产过程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但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比是更高层次的生产力。它具有信息性、探索性、创造性与非重复性、低可比性和继承性。它的产品具有扩散性、延续性和累积性。——《图书情报词典》
听起来好高大上吧,书中其实一句话就总结了:让大脑运转起来,用人们知晓的形式提出某些新的事物。其实知识生产就是产出新的信息,新的信息,新的信息。也就是原创哦!
很多自媒体人发愁的是什么呢?第一原创,第二原创的日更。试想一个人那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写呢?但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可以帮我们做到有东西可写,并且写出自己的原创,原创啊!心动了吗?
不过你不是自媒体人也没有关系,我也不是!我之所以推崇这本书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帮助你整理自己。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家庭主妇,全职妈妈,还是工作达人,这本书都可以帮你在学会整理资料的同时,整理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更加推崇的是他这方面的作用。(说的这么斩钉截铁,是因为我一直在拿自己做试验品!)
这本书怎么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呢?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步一步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本书的第一大部分:1、2、3章重点是一边给我们洗脑这个方法为什么有用,一边告诉我们具体怎么操作的。
其实他的操作特别的简单,就是准备一个随处都可以买到的笔记本,然后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记录,所思所感,什么电影观后感,读书笔记,工作安排,会议记录-----生活中所有的信息,只要是你感兴趣的,让自己有感觉的,统统的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让自己拥有一个大杂烩似的笔记本。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习惯性的分类,育儿,婚姻,心理,自我感悟,读书笔记,分了七八个笔记本,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当我想记录的时候,找笔记本都要花费好几分钟,最可气的是有时候因为书桌太乱,还找不到了!好容易找到之后,写了,可能之后很久都不再看,甚至束之高阁,等我再想找某些资料的时候,我又开始重新翻书,翻笔记本,超级的浪费时间。
所以我先生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能不能用完一个笔记本之后再用新的呢?”我向来振振有词的说:“分类清楚才能好好使用!”可问题是,几乎没有使用的可能性。因为写完几段话之后,它可能不见了,或者是记录了一大推没有复习,再次需要的时候,还是需要一点一点的重新翻看,等于没有记录。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记录方法则不同,他只是让我们根据时间循序把那些东西统统的扔进笔记本里,用不着分类,也用不着思考,反正你喜欢就好。从记录自己几点起床,到今天吃了什么东西,工作的难题是什么,咨询中我和咨客有了什么好的碰撞-----统统的记录进去。
这个时候,我发现我有了阅读的兴趣了。因为记录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自己工作需要的东西,所以往往在我记录下一条的时候,我会顺带的翻翻前面写的东西,无形之中我对自己的记录有了一个复习。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知道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存着很长的时间。
艾宾浩斯得出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元音对自己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数据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我们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一元化笔记帮助我们躲避了遗忘这个坑,它的多元化刺激了我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无形之中复习了自己之前的记录,这为我们把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提供了可能。
在第三章的时候他还提到了粘贴法,也就是说我们不但可以记录,我们还可以粘贴。
我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图片,小饰品,各种收费的票据,门票,一切跟自己活动有关,而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我们喜欢的文章的段落,可以直接粘贴在笔记本上。
这个时候的笔记本不但是一个大杂烩,而且是一个比较漂亮的大杂烩,当然也有人管这种笔记本叫做——手帐。
说到这里多说几句,很多人做手帐的时候讲究手绘,粘帖,挖空心思的去让自己的日记本变得绚丽多彩,但是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重在实用,之所以运用粘贴,除了让笔记本变得漂亮,更多的是为了方便记录和让自己快速的回忆起相关的信息。
举个例子来说吧,10年前我曾经和自己的好友一起去泰山,如果现在让我再去想当时的情景我多半是回忆不起来的,但是当我看到了当时的照片和从泰山上带回来的护身符时,那时的情景有历历在目了,甚至想到了我们是如何夜间出发,一步一步艰难的爬上去,在哪里休息,最终赶在了日出之前爬上了泰山顶端。
这是因为有一部分记忆确实是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并没有消失,但是在没有触发器的情况下,我们几乎想不出来,而粘贴票据,门票,硬币,餐劵----等和相关事件有关的小事物,则会起到触发器的作用,让我们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同时,粘贴可以节省一部分做笔记的时间,比如你看到了一篇特别好的文章,你当时又拿不准到底自己喜欢那段话,那最简单的就是直接把他复印之后粘贴到笔记本上,然后找时间细细揣摩就好。
或者是某些比较好的句子,书里特别好的章节,我们现在复印又比较方便,就干脆复印一下喽。自然这里不用抄写,不但但是因为方便省力,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粘贴物,做一个触发器的机制,让我们更容易回忆当天自己的一些具体事宜,或者那本书的具体内容。
记完了笔记,贴完了资料就要说道知识生产了,本书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记录琐事,而是进行知识生产。琐事是为知识生产添砖加瓦的工具而已。
有了那么多资料真的就能进行生产或者原创了吗?这可能是很多人怀疑的地方。因为很多人都有记录笔记的习惯。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会让们记录好词好句,长大之后,我们为了工作也会记录很多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东西,但是那些东西真的在知识生产的时候派上用场了吗?
答案肯定是没有。因为我们的记录目的非常单一。
写出好文章,可惜记录了之后就不再看了。
为了工作,我们记录下的往往是同一个行业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更加熟悉同业者的情况,也可以加深业务知识,但是在知识生产方面我们很难创新。
曾经我和别人出现了一篇雷同的文章《孩子厌学,我为什么先找父母》,我们都是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孩子的学习兴趣,来谈孩子厌学的这件事情的,文章的相似度90%。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我在工作中接触的这些孩子虽然家庭环境千姿百态,但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同一辙,使用的咨询技术又类似,自然按照咨询习惯写出文章之后就出现雷同了,因为大家都是咨询师,运用的几乎都是同样的咨询技术,写出来的分析文章不雷同才怪呢!
所以这不是创新,更多算是对前人知识的总结。所以我经常感叹怎么中国作者的育儿书籍大部分作者名后面都写着“编著”而不是著呢?我想可能是一个道理,我们并没有创新而是再次利用吧!
我一直反复强调《如果有效整理资料》真正的重点其实就是教会我们知识创新,为什么这样的记录法就能做到知识创新呢?
我们就要看他的第二个重点部分了。第一个重点部分是教会我们搜集资料,而且我们发现了我们搜集了五花八门的资料。日常生活的,工作,自己的感想,书评,‘票据’,游记,白日梦------反正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说自己有感觉的我们都给它扔进去了。
而且在我们记录的时候,我们还做一件什么事情呢?——重读,我在记录171026的东西的时候,我顺便读了前几天的东西,而前几天可能有我的育儿反思,有我的咨询记录,还有我生活交费的单子,读书的笔记和书评。
无意识的重读其实起到了一个回想,深入思考和积累信息的作用,我之前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但是我今天记录的时候,因为我多看了前一天两眼,我把那个想法更加的深入了,更细致化了,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新的更具体的想法和思维。
奥野宣之在教我们知识生产或者创新的时候,还专门把重读拿了出来,重读笔记恰恰是知识创新的一个中间环节。他并没有我让们记录之后就扔到一边不用了。而是告诉我们重新去翻看你的笔记,从你的笔记中找寻你需要的灵感。
大杂烩为什么能产生出创意来呢?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是写脸书程序员的工作环境的,他们拿着高薪,在有零食,游戏机,咖啡厅,啤酒的充满阳光、绿植的工作室内工作,关键还可以带着自己的女朋友一起去蹭网,玩的嗨破,工作的效率却非常之高。
近年来很多大公司都开始为自己的员工创立更好的工作环境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了,有的是建立室内的攀岩区,有的是建立室内植物园,创意层出不穷。而且实验告诉我们这都是真的,这样真的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在那些需要脑力劳动和创意的工种面前,那效果可真的是杠杠滴!
我们的大杂烩笔记本其实也是这样的效果,他不是死板的工作笔记,也不是资料总结,而是充满着幸福,快乐和自己感兴趣的点滴,当然也有让自己头疼的东西,比如账单啦,自己想不通的事情啦,当这些东西搅和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就是脸书办公室里的游戏机和啤酒。要知道不同的信息可以开阔思路,激发灵感啊。
试想当你为一个企划案头疼的时候,你是继续读同类的企划案找灵感容易,还是出去散散步,打一场球更容易呢?我们都知道后者才是我们的上上之选。
繁多,复杂不同种类的信息,就像是我们在开了一天会之后,看到了女儿幸福的笑脸,它起到了减压的作用,无压力才能有创意啊!
有了灵感,顿悟了,然后我们还要具体化,也就是产出,这样日更的原创便出现了。
如果你只是说我有感觉了,但是我什么也不想写,那这个时候就重复第一步骤记录下此时的灵感吧,也许某一天你又想写了呢?
我的很多文章其实并不是当下有灵感就写出来的,而是会写一个小创意,等有时间再去写。可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很多超级不错的想法,因为没有记录下来,早已经忘到爪哇国去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以知识生产为目的人,你就需要运用这个方法来帮助自己激发创意,不过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问题会出现了,我记录了这么多的东西,我怎么知道我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快找到他呢?——建立索引和分类。
我刚刚说过了,奥野宣之并不说你写吧,你记录吧,然后没事了,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记录来产生知识创新。所以我们在记录的时候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比如171015,171016这样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而没有进行任何的分类和整理,这样的记录让我们毫无压力,而且非常快捷,我们不用为找不同的本子去浪费时间,也不用为找不到信息而苦恼。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在这一个笔记本上呢,想用,随时都可以翻阅得到。
可是一旦记录完毕呢?扔吗?束之高阁吗?并非如此!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笔记本建立一个索引。
就像我今天没有时间写文章,我有一个好的创意我写在笔记本上了,那天我想写了,如果只是几天前写的我可能稍微翻一下,就找到了,如果是半年前写的呢?如果是另外一个笔记本上的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索引,分类来帮助我们找到曾经的记录。
记住我们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的,我们是为了产出,所以就算我们没有什么想写的,我们也是需在用完一册笔记本的时候,给他来个小总结——制作索引和分类。
书中的方法是用日期代替页码,在封面背后和第一页设置目录。然后用粘贴标签或者胶带写好分类,便于查找,还可以在切口处用马克笔涂色。如果写的更多了,还可以建立数字化的索引,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不过人家写了180多本,我现在是一本还没有写完,暂时用不着数字化索引。
就这样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就在笔记本中凸显出来了,比如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咨询记录,读书笔记,育儿思考我可以随时在整理出来的地方再次翻查出来、
以育儿思考为例,我会记录女儿的问题,然后写下反思过程和改善方法。然后我们就会去执行,但是想法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就用她的情绪问题来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她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时是一股脑的买了很多绘本给她讲,绘本讲完了,她的情况稍微减弱了,这件事情就被遗忘了。当她再次因为情绪问题表现不好的时候,我又开始自责。
自从用了这个方法之后,我每次写记录,我都会发现哦,这个问题还是个问题,只是现在有进步了,还需要继续努力。就这样改善她情绪问题的这件事情成了一个比较重要和可持续训练的事情,自然不会像以前稍微好转就半途而废了。
而教育她的记录,还可以让我反思自己在育儿中的错误,比如自己性格的问题,育儿理念的完善,这些又可以通过整理成为文章,达到产出。
奥野宣之虽然在教我们整理信息,但恰恰整理信息的过程也是自我整理的过程,前面我们就说过,不是每个人都要做日更的自媒体人,但是我们都需要成长,他的整理方法,恰恰和我们老祖宗的一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情烦躁时的随想,没有好点子时候自己焦虑的事情,哪怕是是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时候,拿起笔随便尝试写点什么,只要开始在纸上书写,心情就开始改变了。这也是心理学推崇的写作疗法。
通过写让自己疏通自己,疗愈自己。通过重读,引发思考,带着思考去读自己过去的记录,从而实现了创新和认识未知的自己。
一本小小的笔记本,通过“记录——重读——产出”三个步骤,不但可以让人实现日更的原创,还能认识和创新自己。
通过一个月的记录,我现在再也不为没东西可以写而发愁了,更关键的是我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也许很多年之后,当我再次翻看这些笔记本的时候,我会发现这将是我自己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