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离开学校,我的内心已没什么波澜,毕竟已经经历了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大学到硕士的三轮修炼。今年,我,24岁,距离初中毕业那一年已经过去10年。相似的场景,能唤起人相似的情绪,但是那份量已不如最初那么厚重。
那时在镇上读初中。在我心里,老师的地位大于天,地位已经高于父母。老师的命令就是军令,老师对我的期望,作为好学生的我一定要满足。大早起床,来不及吃早饭,我冲出家门,边咆哮:我要迟到了,怕被老师抓。中午回家吃饭,怕赶不及学校午睡铃,催促父母赶紧做饭。年少的时候,我们在父母面前无法无天,老师是我们第一个面对的权威人物。少年的心想得到权威人物的肯定和重视,在老师面前撅屁股、献殷勤,个个嗷嗷待哺。
那时候在同学们眼里,成绩好就是长得美。我也因此一直受到男生的瞩目,当时喜不自胜。这些年过去了,是骡子是马,也知道了,读到硕士,我也成功地长残了。班里那些坐在后排修修指甲、编编头发的少女们成功地修炼出了美颜,早已嫁作人妇。日子过得小模小样,时不时私信你她的生活美图。也许她们很想同我分享,当然了,我一般也不回。我早已不是自以为的公主,明白了自己的普通与平凡,而我也在成年后看到了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公主们”。
高中的时候,我来到县城读书。我以中考成绩在初中班级超前列的名次,进入了新班级里40名开外的差等生。我坐在第一组第一个,那旁边的窗户就是班主任的瞭望台。课业听不懂、被学霸碾压,我就骨碌着眼珠向外看去,对上老师俯视的眼光,当时也是非常尴尬的。我第一次有了自己成绩不好的意识。在初中生眼里,成绩好等于长得美,但美不美和成绩好不好根本没有玩乐那么重要。而在高中生眼里,成绩好更多地等于荣誉、自尊、骄傲,它很重要。
到了大学,我以班级中游的高考成绩,进入了一所中游梯队的985大学,开启了我中游梯队的学习生活。刚进大学,立足于弥补我高中学霸地位的缺失,于是我从大一开始就好好学习。然后我发现,原来很多人不学习了,实践实习去了。学业成绩也没有非常重要了,综合测评来了。原来,曾经重要的事,已经不重要了。
10年过去了,很多事变了。有些事是我年少相信的,到了如今的24岁,我不再相信了。
所谓的“规则和权威”,
“老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社会向来给老师定了崇高的基调。可一个不留神,她也可能是你童年阴影的根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见所谓的“好老师”。初中的时候,我们还没有什么辨识能力,都非常信服老师说的话。有的老师会说“你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你一点用都没有”。这要是对胆小内向的学生而言,这就是直接的打击,是童年阴影的来源。但若是放在今天的初中生上,恐怕这样的老师要上头条被讨伐了。谁能给一个人的人生下定论,即使贵为人师,也不能。
初中上学,最怕迟到。到了成年人的世界,迟到虽也可能有惩罚,但在心中的那份震慑感早已不如当初了。年纪大些,承受能力大一些,对事情的判断不在那么严重。过去我的因果导向思维很重,A=B,做了A,就会变成B。成年后,规则早已不是这样了。如果跟B最相关的是A,最不想关的是C,一直做A也有可能得不到B,就做了一次C也有可能得到B,其中的变化四通八达。
分别是常事,还能告别就要感恩了。
离开学校和父母,即将成为国际民工。异国他乡、离愁别绪,说实话,不多。分别是常事。年少的时候,精神世界很简单,只有亲近之人和玩乐之事。我们对分别之事反应浓烈,大哭大笑,但是当时我们忘得快,因为新鲜和刺激总会接踵而来。有些分别,你还能为之做准备,而有很多瞬间,连一丝告别都来不及。当你知道,身边有人突然离去、世界上有人的家因灾害顷刻坍塌,分别的事会越来越多,千百年来已是自然规律。
那么当你知道它是常事之后,就请赋予它一般的意义。鸟离巢,人离家;地域间隔,时差间隔;生死间隔。你也可以为之做一些准备,珍惜尚未分别之人。父母、朋友、同学,当你真正与之分别那一天,如果你已经做了你想做的好事,那一定是少有遗憾的。
毕业了。
不管是从哪里毕业,何种意义的毕业,祝所有毕业的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