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全书行文极为平淡,十万字一口气读完,就像喝了一大罐白开水。
但凉开水竟像汽油一样淋在我胸口,让心火越演越烈。
我不喜欢这本书,大概因为我做过的行为是这本书要揭露的重点罢了。
读完此书之后,我没有再读过石黑的任何其他作品,有点像被人发现了什么羞耻的事情,不好意思再露面的感觉。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石黑的竞争对手,基本上都是比他更加知名的作家,譬如说村上春树,所以得悉他获奖的信息之后,我还是颇意外的。
瑞典文学院几位评委的口味我一直摸不太清,想必是修为不够吧,譬如上年颁给了民谣歌手,上上年颁给了记者,都引发了争议,今年有点回归传统的意思,但也是来了一次爆冷。
关于《远山淡影》这本书,全书分两条线索不停插叙,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女主角悦子的回忆,由于悦子在现实里做了令人遗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瞒自己,从一开始以插叙回忆告诉我们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已经是假象横生,读到一半,竟觉像悬疑小说、恐怖小说。
悦子跟女儿妮基说的是”她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她自己的故事。真真假假,大致如是了。
现实生活里,每个人诉说,或倾听的时候,”我朋友如何如何…”这样的方式屡见不鲜,从心理上分析,其实就是说话的人内心深处不想某件事曝光,但是又渴望从外界获取关于这件事的信息,或者把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感受发泄出去,所以才刻意用”朋友”代替自己。这样,故事说出来的版本,便是与己无关的,后果是怎样都无需内疚,潜意识里把这个事情的后果嫁接到了给一个虚构的幻象上,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安慰。
也就是内疚性自欺了。
《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里,当黑珍珠号重返人间的时候,必须先翻沉在异世界的海洋里,随着日落结束,远方地平线闪出一道绿光,最后劈浪而出,回到原始世界。海面和海底,怎分上下?事实和回忆,孰为谎言?
然而,我隐约觉得石黑一雄的野心更大,他除了要揭露这种自欺欺人的现象,还要戳穿所有虚无的回忆世界。在这些世界里,每一件事都不可能是真实的,即使是那些没有经过自我欺骗扭曲事实的回忆,也会被主观感受加以润泽。
例如某天下班,当我想起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新鲜苹果时,还没吃:
当天我被客户教训了,我会潜意识觉得那个苹果很碍眼。
接到通知说涨工资了,我会觉得它为灰沉沉的办公室添了一点红,虽然工作繁忙,但心里欢喜消散不去。
这就是客观事实被主观感受修饰了。其实苹果还是苹果,只是我的想法随遭遇随心情改变。
斟酌一下这本书的名字,远山淡影,大抵指通过回忆看到的一切都蒙上灰,山非山了,中间年岁,像小孩子伏在时间的马鞍上,在黄土里狂奔,非但无力勒马,侧身回望,更扬起一幕沙墙。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里,斯拉格霍恩教授因为羞于当年向汤姆瑞斗透露了魂器的制作方法,害死了很多人命,所以在在哈利第一次找他的时候,刻意修改了自己的真实记忆,让看到假回忆的哈利无功而返。后来靠福灵剂才让他说出自己当初的真正行为。
他想必是这样考虑的:
大错已经铸成,与其一辈子活在内疚里,不如自欺欺人,让自己好过一些。
我给这本书的评分是三星半,从文学性来说,这本小说行文凝练,全篇白描,用大量对话堆砌而成,虽然无引人入胜的冲突,但的确成功揭露了某些人类行为。从个人情感来说,这本小说看穿了我,感不快,扣一星半。
就像一个把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庸之道奉为圭臬的中国人,他会羞于看到鲁迅这样说: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 《无声的中国》
面对鞭笞灵魂的语言,偏激的人会觉得满纸荒唐,但温和些的人,仍然会有所思考。
最后,恭喜石黑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