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贾谊、昭君,为啥古代怀古诗词里总是这么几个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的这两句词,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们的终极追求了。

士农工商,对于古代的读书人们来说,最好的出路当然是出仕做官,上可为国为民,光宗耀祖,一展胸中抱负,至不济也有五斗米吃喝不愁,总之是得当官,越大越好。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人爱自己的才华,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同样地,对于自己才华的欣赏,也像母亲欣赏自己的孩子:无论多不像样,但自己怎么看怎么都好。

有一出戏曲里面有这样一句唱词:

十年寒窗九年游乡八年举位七年科场六年刺骨五年悬梁四季灯火三更鸡唱两鬓雪霜。

读书苦、读书累,这句唱词可真是道出了古代读书人们的辛酸无奈。

所以,古代读书人们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怀才不遇了,每一个经历过十年寒窗的人,都觉得自己满腹才华,可惜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怀才不遇,心里满腹委屈的读书人们,能咋办呢?

祥林嫂逢人便说自己的悲催遭遇,其实古代的读书人们也差不多,但是他们不像祥林嫂那样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读书人用的是诗词。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诗词里的一大门类,怀古诗,大概就是这样的套路。

没有人会凭空怀古,几乎一切怀古都是为了伤今。

在诗人们看来,为啥做不了官呢?为啥自己满腹才华得不到重用呢?为啥没人发现自己的一身本领呢?

第一个答案是世道不好。

上有昏君,下有奸臣,满朝豺狼虎豹,咱这样的人品高洁之士怎么会有出路呢?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屈原。

屈原是什么人?

首先人格高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其次忠君爱国却遭谗放逐、最终投江殉国。

这些品质都很让诗人们有代入感,稍微想一下就发现,原来我就是当代屈原啊!

于是世道不好,怀才不遇的时候,就总会以屈原自比,表面上读着《离骚》缅怀先贤,暗地里其实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幸遭遇。

那要是明君在位,公认盛世的时候,还是没得到重用,没当上大官咋办呢?

这个时候还是怀才不遇咋办呢?

不能怪皇帝不圣明,也不能怪大臣们是小人,那能怪谁呢?

怪自己?不不不,这个选项不存在。

怪不了皇帝和大臣,那当然是怪命运不好了。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贾谊。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是汉文帝时代最杰出的才子。他有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文采,还有着超越时代的远见。

年轻的时候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眼看就要做到部长级的高官了。但是,年轻人被提拔得太快,老人家就看不下去。贾谊什么错都没犯,但偏偏犯了众怒。汉文帝为了安抚人心,只好疏远了他,调他去偏远的长沙。

在长沙几年,贾谊郁郁寡欢,三十三岁就死掉了,是真正的英年早逝。

所以如果明君在上,还依然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们,就会借着哀悼贾谊来哀悼自己的不幸。

李白在《王昭君二首其二》里写到: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昭君出塞的故事有着很多象征意义,也是古代诗人们争相讨论的热点事件之一。

王昭君在汉元帝建昭年间选入皇宫,如果能得到君王的宠幸,她就能从民女跃升为皇妃,从此改变命运。

但后宫的女人太多,汉元帝看不过来,就安排宫廷画家给每个女人绘制肖像,谁的肖像美,谁就能得到侍寝的机会。

于是,想要得到皇帝的宠幸,就得给画家好处,要是不给,画家就把你画丑。

也就是说,有一个能改变你一生命运的机会,需要你放下尊严,向一个无耻小人赔上笑脸、打点金银,你会怎么做呢?

王昭君拒绝了。

后来,匈奴单于向汉朝示好,想要和亲,正常情况下没有哪个汉人女子愿意远嫁匈奴,让后半生陷落在既陌生又落后的地方,但王昭君自愿请行,于是有了昭君出塞的传奇。

王昭君从此再没有回过家乡,死后葬在塞外草原。

这个故事的细节经不起认真的考据,但是不妨碍这个情景,也就是说,如果国家付出一点尊严就可以换来和平,你觉得这样的尊严应不应该放弃?

王昭君一边拒绝巴结送礼给画家,甘愿以寂寞终老为代价,甘愿孤立于那些向画家行贿的同伴,这种节操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另一边又为了国家大义挺身而出。

王昭君的遭遇和选择,既集合了两大难题于一身,又是古代读书人们自身也要面对的事情,要不要巴结小人得志的上司?是主战还是主和?个人大事和国家大事奇妙的融合在一起。

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是高悬的明镜,映照出绝不妥协的孤绝与殉道者的悲壮。

身处盛世,贾谊则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诉说着命运弄人的无常与英才早凋的锥心之痛。

而在个人尊严与家国大义、清高自守与委曲求全的夹缝中,王昭君的身影格外复杂。

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们借屈原之口控诉不公,凭贾谊之身哀叹时运,用昭君之眼凝视关乎尊严与牺牲的困境。

其实几乎所有的怀古诗都是在伤今,是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寻找自身困境的共鸣与解答,是在先贤的命运图谱上,为自己的“不遇”寻找一个足以安放的位置,或一声足以慰藉的叹息。

这三条路,是古代文人心中那份深沉的、关于才华、抱负与命运之间永恒的张力与喟叹。

这份喟叹,穿越时空,至今仍隐隐回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