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二十三章 解开红字之谜
情节回顾
这一章前三分之一延续了上一章的内容,我们对Dimmesdale的讲道和他此时地位之高有了更多了解。霍桑继续为接下来的高潮埋伏笔。过度部分是众人离开教会前往庆典现场的路上。
Dimmesdale一到镇中心的脚手架,形势就急转直下。接下来的一幕极富戏剧性,重点在场景设置,人物在场景中的安排,人物动作和对话。而周围人表现出的不相信,则把整个情节进一步推向高潮。
高潮一幕从Dimmesdale停下脚步向Hester母女伸出手开始,珠儿朝Dimesdale跑过去,保住他的腿,这明显是个亲密的举动。Chillingworth想要拦阻这一幕的发生,不过Dimmesdale没有让他得逞。Dimmesdale登上脚手架,和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Hester、珠儿、Chillingworth——进行了一番对话。Dimmesdale向所有人坦白自己犯下了通奸罪,并且在教会里十分伪善,他明确提到自己的罪必须得到上帝的原谅。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就是Dimmesdale一把扯下身上的圣袍,大家看到他胸前隐约有些东西显现,读者需要借助想象力来体会这超验的一幕。最后,Dimmesdale将灵魂交了出去。
赏析评论
第二十三章不仅是《红字》的高潮,也是小说创作的巅峰之笔。正是由于这一章,《红字》打上了明显的基督教烙印,也成为了一部基督教文学经典。这一章的内容非常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Dimmesdale和其他人物的互动入手,首先是Chillingworth。
Chillingworth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利用Dimmesdale的愧疚实施报复。他在这一刻依然想要控制局面,但是Dimmesdale称他为“试探者”,而作者也多次形容他老奸巨猾,从而让他身上撒旦的特性更加明显。Chillingworth是Dimmesdale悔改路上的绊脚石,不过他最终承认自己失败了,对Dimmesdale说:“你逃离了我的掌控”。
Dimmesdale和珠儿之间的互动,还有这对珠儿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最关键的情节是他终于承认了和珠儿的父女关系。他示意珠儿过来,称他为“我的小珠儿”,珠儿也立刻跑过去抱住他的膝盖。当珠儿亲吻Dimmesdale的嘴唇时(她在树林里拒绝这样做),“魔咒被解开了”。叙述者告诉我们,这是“极为悲伤的一幕”,呼应了第十六章里提到的珠儿缺乏“足以打动她的哀伤之情,而這份哀伤之情能让她更有人情味,更有同情心”。在高潮部分,作者说这个“野孩子”(珠儿一直以来最根本的特质)终于从内心深处涌出了“同情”,因此,“随着她渐渐长大,她越来越能够体会人世间的喜乐与哀愁,成长为一个女人,而不是永远与世界作对的小女孩”。
接下来是Dimmesdale和会众之间关系的转变。当Dimmesdale宣告“新英格兰的人啊,你们把我看做圣洁,但是看看站在你们面前的我吧,我是这世上的大罪人”时,他的口气里带着责备。他继续说道:“站在你们中间这人的罪污如此之大,你们却从未因此而惊恐战栗!”由此可见,Dimmesdale和会众之间的关系从虚伪变成了坦诚。
在这伟大的悔改场景中,上帝也是在场的人物之一。Dimmesdale多次明确提到上帝。他对Chillingworth说:“凭借上帝的帮助,我逃离了你的魔爪。”一直以来,Dimmesdale眼中的上帝仅仅是审判的上帝,但是他现在对Hester说,“我奉上帝那大而可畏的圣名,凭借从他那里领受的恩典,在这最后的时刻,为我的重罪和我所承受的折磨,去做七年前我不敢做的事情。”他接着说:“感谢上帝一直带领我直到今日。”
文中提到上帝的地方越来越多。叙述者称,将要发生的审判在那至圣者看为合宜。Dimmesdale准备在永恒的审判官面前认罪,他说,“上帝看到了我的罪孽”,又求上帝按其旨意对待Hester和珠儿,而他宣称上帝是充满怜悯的。在这一幕达到的顶峰的时刻,Dimmesdale发出了遗言,全部关乎上帝的怜悯,和圣经如出一辙。
最后,Hester和Dimmesdale的关系在这一章也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ester和Dimmesdale一直互为对照。Dimmesdale按照基督教世界观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他相信自己犯了罪,需要上帝的饶恕。因此,他选择认罪悔改,把自己交托给上帝的怜悯。他的遗言尽显基督教本质,他说:“倘若我继续任凭痛苦来折磨我,那我肯定要永远失丧了!上帝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他的旨意定要成就!我不再属这个世界!”Dimmesdale全然接受基督教世界观,高举罪得赦免为终极价值。
Hester自始至终都是这部小说里的浪漫主义代言人,这一章也不例外。Dimmesdale在灵魂得赎之前问Hester,“和我们在树林里畅想的相比,这不是更好吗?”但坚持浪漫主义的Hester可不这么想,她高声喊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Hester希望和Dimmesdale永远在一起,按照她的理论,他们已经彼此救赎了,不用再背负那沉重的痛苦。对此,Dimmesdale基于基督教价值观的回答是:“不要再说了!既然我们已经把上帝抛在脑后,对灵魂的事没有敬畏,那在永生里圣洁的结合不过是痴心妄想。上帝知道这一切,可他满有怜悯!”
Dimmesdale最后几句话充满了神学意味,是以圣经为根基。他把自己经受的痛苦都看做上帝赐下的怜悯,他坚持认为,如果他继续任凭痛苦折磨自己,那他必然永远地失丧。“失丧”一词具有丰富的信仰内涵,它意味着没有基督里的拯救,因此要在地狱里承受永恒的咒诅。Dimmesdale下一句话说“称颂上帝的圣名!”“称颂上帝的圣名”在旧约《诗篇》里频繁出现。而当Dimmesdale接下来宣告“上帝的旨意成就”时,他既是在复述主祷文(太6:10),也是在重复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向天父的祷告(路22:42)。
阅读要点
这一章每个细节都经过了艺术的升华处理,读者需要敞开自己去体会。Dimmesdale不仅登上了地位的巅峰,他的讲道给所有人带来深刻的震撼。而他也不仅仅是面色苍白,而是透着死亡的气息。
读者可能以为霍桑在这一章不会埋伏笔了,但是他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借着描述Dimmesdale的内心活动和他的讲道来为高潮做铺垫。
“Hester不是主角,《红字》不是关于她的悲剧,而是关于Dimmesdale的悲剧。他是那被迫害的,被试探的。他的公开认罪堪称悲剧文学史中最崇高的一幕。他的悔改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给情节做了个了结。虽然Hester直到最后都抱住自己的浪漫主义价值观不放,仍然不悔改,也未能得救赎,但浪漫主义价值观和基督教价值观的大辩论已经就此结束了。”——Randall Stewart,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hrisian Doctrine
“霍桑一直希望把珠儿从自然手中解救出来,带她回到上帝和人性的领域。霍桑坚定地相信,上帝的儿女一定会回到上帝身边。珠儿借着Dimmesdale对她的补偿具有了人类所独有的种种情怀。她最终的救赎在上帝手中,但她在世上做为一个女人的命运却在她父亲手中。一旦那让她来到世上的罪公之于众,她就会经历内心的深刻转变。Dimmesdale表明自己身份之后,她就不用再去寻找父亲了。”——Chester E. Eisinger, “Pearl and the Puritan Heritage”
“《红字》的女主角Hester代表了浪漫的个人主义思想,霍桑借她的遭遇,揭示了这种价值观薄弱的地方。赞赏Hester的人过分强调把她描绘成主角的那些情节,却忽略甚至扭曲了整本书更深刻的主旨,就是揭示她的价值观在道德上的薄弱。霍桑为了揭示她的道德误区,在情节上做了精心的安排,读者若为她开脱,那就是无视霍桑的良苦用心。霍桑固然在道德上同情Hester,但Hester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为了说明道德上的同情可能反过来要受道德上的责难。”——Darrell Abel, “Hawthorne’s Hester”
“霍桑借Dimmesdale临终之口,在这本伟大的小说中不仅塑造了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人物,更彰显了“父啊,惟愿你的旨意成就”这个基督教命题。”——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思考和讨论问题
这一章是整部小说的精华,我们先要把情节梳理一遍,看霍桑是怎样一步一步让基督教价值观得到彰显。这部小说的核心情节是Dimmesdale走向救赎的过程,我们要把每个环节都串联起来回顾一下。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Dimmesdale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发生了哪些转变,包括Chillingworth、在场的清教徒群体、上帝、珠儿和Hester。最后,霍桑借Dimmesdale的经历表现了基督教“失去世界却灵魂得赎”的教义,思考霍桑是怎样做到的?Dimmesdale说,向他夸胜的羞耻已经死了,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