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100天》读后感
一、关于读后感的框架方式
2021年读完的第一本电子书是《自律100天》。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时,看到逆熵增者关于本书的读后感也出来了。他关于该书主要内容的描述使用的是关键词,用了“习惯、时间记录(看见,即降服)、复盘”三个关键词,将该书主要内容进行了提炼,我觉得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对于整体把握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要求更高。对于我这样的阅读及输出小白,即使整理也是章节目录式整理,不一定能提炼出高度凝练的关键词,也不一定能用关键词来全面归纳整理该书主要内容。但是,我也可以把这种表达方式作为一个练习方向去努力。
只是,无论何种表达方式,在看书,尤其是电子书时,每一章节辅以思维导图的话,能更好从整体把握该书、也更好去理解。这也需要多注意训练。
二、关于该书关键词
(以下内容摘自逆熵增者的读后感)
(一)习惯
1.养成一个习惯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时间换,需要不断训练,持续积累。
2.习惯养成的最后一个阶段,认同期(大约第60-100天)
一件事情持续做够100天,也会有明显的效果(即正反馈)开始出来,人们也会受到正向激励,从而更加认同这件事情。
3.我们每天95%的行为都是依靠习惯来完成的。倘若你拥有很多好习惯,那么你的生活将会被这些好习惯重塑;相反,如果坏习惯主宰了你的生活,那么失败自然难免。
因此,我们不应该在抵抗坏习惯上浪费太多时间,而是要想办法把逻辑上认同的事情变成反射脑的事情,即养成新的好习惯。
(二)关于时间记录(看见,即降服)
借鉴了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记录事件时间。记录可以形成自己的时间刻度,明确知道自己在自律这条路上走过多少时间,比如看书的时间,健身的时间,学习投资理财的时间。
关于时间使用的记录。我会把时间分为三类:一类时间是有效产出的时间,例如写作、写笔记等时间;第二类时间是学习时间,例如听专栏课程或者看书的时间;第三类时间是有价值的消费时间,例如和牛人聊天,有收获的沟通时间。
(三)复盘。
向自己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反思和复盘,反思自己的行为,对结果进行核对,对自己做出决策判断和实施过程进行情景再现,对于做得好的部分进行总结经验,对做得不好的地方想办法改进。从中找出遇见规律,作为知识和技能保存下来。这样,以后再次遇见相同的问题就可以不犯同样的错误。复盘的过程其实建立人生错题集,就是自我反思并记录的过程,包括错话本,错事本,记录自己每次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并分析为什么错,错在哪,下次吸取教训不再犯类似错误,我想信坚持这样做若干年之后,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越来越少。
三、金句摘抄及思考
1. 在执行“OHTT”的升级计划中,我建议大家做一个“原则”的复盘,即对自己一天所做事情,尤其是那些做错的事情,进行复盘完毕之后总结下属于自己的“原则”,用以指导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让自己不至于再犯同样的错误。错事错话总结为原则,以专业的态度对待犯过的错误。
思考:近年来反思太少,浑浑噩噩,毫无长进。在 吾记设立错事集、错话集、原则集。必须进行反思总结。
2. 爱默生说,习惯如果不是最好的仆人,它就是最坏的主人。很多人之所以陷入困局,恰恰就是因为他们让坏习惯成了主宰者。
思考:不断训练、持续积累,用时间去换好习惯,让自己的反射脑记住这个好习惯,并让这个好习惯持续为你服务。而不是让坏习惯主宰你的人生。你要让好习惯引导人生,而非任由坏习惯来毁坏人生。
3. 当计划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脑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要做什么。当通过执行意图让行动路径和行为方式都很清晰地界定下来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执行计划。
思考:计划极其重要。步骤越清晰、内容越明确越好!
4. WOOP思维: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
思考:必须提前考虑好后手,尽量不要影响计划执行。
5. 培养耐心。很多时候,赢家和输家在智力层面上差异并不大,甚至有时候输家在智力方面高于赢家。但赢家做事情不轻言放弃的习惯和能力要远高于输家,那就是耐心的胜利。耐心是我们最需要培养的品质,因为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要经历前期的笨拙状态,经历够足够长时间的练习后才会熟练掌握。如果缺乏耐心,就无法从舒适区走到学习区。
能够改变命运的只能是行为方式的改变,是我们的行为方式雕刻出了我们人生的模样。改变很痛苦,养成习惯需要耐心,这是很多人不愿意承受的代价。即使我们回到过去,修订了所有的错误,如若我们的行为方式没有改变,那么依旧是没有未来。
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达到拼天赋的程度。很多人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放弃,这就给那些掌握了正确方法,并持续不断付出的人更多的机会。
耐心可以说是做成一切事情的必要条件,没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被麻烦缠身一辈子,拥有耐心的人就不怕麻烦。因为这些人对于即时反馈没有太大需要,而是让自己活在未来。可以说,一个人活在多远的未来,就会有多大的耐心。
思考:耐心是做成事情的宝贵品质。一定要培养耐心。虽然初期很难坚持、很抵触、不愿全面了解、认真去看,但耐心看进去,才能更好地思索、决策。
6. 每天挑战一件事
持续待在舒适区的代价就是成长变慢或者没有成长,情绪常常处于焦虑状态。这也是很多人的日常状态。每天挑战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找一件正确的、值得做的事情,不要等到外界逼你改变的时候才想着要去改变,而是主动突破舒适区,让自己在“正确的难受”中保持成长状态。先从从自己能够做到的小事开始改变。
思考:这个对自己来说还有些难,要争取去做,先从小事做起。
7. 自己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哪怕生活已经剥夺走了所有的东西,我们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关注自己所得,而不是盯着自己的失去。人生的幸与不幸其实只是一念之差,总是关注自己得到的东西上,就会觉得自己无比幸运;总是盯着自己失去的东西上,就会觉得自己无比悲摧。
越是重大的错误,越是惨痛的创伤,越需要我们反思并总结出原则,这是我们获得成长的重要方式,也是命运馈赠的礼物。
思考:接受你必须接受的,直面它,反思、总结、避免。
8. Act as if,so you are。就是当你表现出你好像是的样子,时间久了,你就是。
思考:努力吧!先从表现出你很爱学习、很爱运动的样子做起!
9. 真正的习惯是我们靠潜意识就能完成的事情,不需要思考。例如我们在出门前即使再有突发的事情,一般而言都会记得锁门。这就是潜意识习惯的力量。被打断后就忘记了做这件事情,只能说这件事情还没有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
思考: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如此。要尽最大努力为自己培养习惯。
10. 做完一件事情后再开启第二件。
思考:看似慢,其实是最迅速的方式。
11. 积极主动提前完成必做事项。
思考:把最难的放在最前面去完成!!!
12. 制造冗余是一种生活智慧。每天让自己多点“余闲”时刻。
思考:做计划不要绷得太紧,留有回旋余地更好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扰乱。
13. I’m OK,and You’re OK.(我很好,你也很好。 )一个人只有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得到普遍认可,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达到了这个阶段之后,人们就会放下比较心。
思考:心态平和的基础是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所以人的心态不是孤立的空中楼阁,是需要以你的强大为基础的。
14.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我们能够做到课题分离的前提是自我接纳。所谓自我接纳,就是接受自己的水平确实不够,然后下次继续努力。关注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思考:完成你所做的之后,不管后果如何,果断放弃。唯一值得你回首的,就是反思总结改正。
15.活在更远的未来。当你笃信你可以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更强大的人,那么就不用太在意当下的努力的姿势是否好看,因为持续的练习之后未来的姿势一定够漂亮。活在更远的未来,你将会被赋予更大的能量去抵抗当下的挫折。
思考:眼光放长远,不必纠结于一时,只要你方向正取地坚持下去,时间会看见、会给你公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