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农民传播传统文化本是好事,如今,各地纷纷开设传统文化讲堂,有些更是把讲堂放在村口门前,尽可能方便更多农民听讲学习。然而,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毕竟知识水平有限、文化层次不高,如果方法不当,即使讲堂离他们再近,传统文化也难以入耳入心。“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在辽宁省盖州市二台乡马石寨村,记者采访了村民张其富。他告诉记者:“父母一生为儿女奉献,我们做儿女的就应该尽孝道,体贴和安慰老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啊。”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张其富是个孝子,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好人。他利用农闲时间,带动周边村民群众学习《弟子规》、《群书治要》等、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改变了村民劳动力懒散的现象,促进了村民的和谐;学习《弟子规》“做人不吃亏”、“农民很需要《群书治要》”……这是中华传统的孝道啊。
现年54岁的张其富往讲桌前一站,马上变得神采奕奕,充满激情的话语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他天天驾驶着一辆三轮车,带着一个大音响、一个播放机、一摞宣传画,巡场为周边农村父老乡亲讲中华传统文化。六年来,他已在盖州地区做了100余场免费公益讲座,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张其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讲述了其多年摸索出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农民难以富足的原因,是因为农民的素质不高,其中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尤为明显;他根据自己所学并结合身边事例,义务向当地群众讲授传统文化。
听过张其富讲课的农民纷纷表示,他会用农民的语言讲述农民的故事,能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分别就“八德”、家庭伦理道德等主题,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听者心悦诚服。“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碰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张其富说,“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农民有了‘孝’的意识和行动;建设“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乡村。一个好的农村,一定是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顾,孩子们能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个社会是和谐的诚信的,幸福的!”
去年底,他在自家房西投入近20000元兴建一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道德讲堂”行动拉开了序幕,举办专场讲座。谈到创办道德讲堂的初衷,张其富打开了话匣子:“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富裕了,可一部分人就知道吃喝玩乐,甚至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问题出在哪儿?就出在人们在追逐物质富裕时,忽视了精神充实。”
2010年冬天,张其富在鞍山的朋友家发现一盘讲传统文化的光碟,看了后很激动:“那些在乡村里迷失的,不就是这些传统的美德和教育吗?”恰好这时候“农闲”,平时也没事儿,就把这个光碟拿回去,找来四邻,大家坐炕头上看光碟,受受教育。
学校与农村集市是宣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近几年,他为10多所学校和周边农村大集市发放《弟子规》20万多册,其他传统文化书籍30万册,送光碟10万余盘,讲《弟子规》100余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幸福,但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为什么呢?孔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恐怕还得从自身寻求原因。”接着,许老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生动诠释了“知足常乐”“奉献为乐”。
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土承载着山水,也承载着乡愁,对农民而言,知晓村史无疑能加深对乡土的热爱,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理解。张其富由衷地说:“我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无意追求名利,虽然清贫,但是只想实实在在地为党、为人民、为家乡做一点应尽的事情;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有余庆的道理,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就能成为内心安静而祥和的人,就能成为幸福的人;家庭伦理,家风好了,村风也变了,助人为乐也在成为村民的新风尚”。
﹝记者 于学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