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的手又不自觉的滑过手机页面,点开微信,进入了朋友圈。
刚开始舍弃QQ,玩微信的时候,我还坚决的把它视为一片净地,只加了寥寥的几个人。然而,很多事情,包括是加微信这样一件小事,往往都不能够完全的由自己做主。需要你的、你需要的,就像一个食物链,缠绕成圈。
微信圈的内容多了,手指惯常地滑过,就能够一目十行。但我像大多数人一样,一目十行的结果只是过眼就忘。可,人真的还是有一些称得上伟大的地方的,即便平淡无聊如斯,却也能发掘出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恶趣味。
昨天逛微博,看到一个用户的动态,说:幸好你不爱读诗,望不见我平仄背后的欲言又止;而我要说的这个“恶趣味”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对方说的一句话拿过来,神思拐了一道又一道弯,最后,联系到自己。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我以为他的伤感不是因为季节,而是因为曾经一别。
“这个城市好大,谁人能与共繁华” 我以为他的豪情不只有慷慨激昂,还有蓦然回首的浅浅落寞。
“我以为”真的是“我以为” 。微信圈人性又残忍的一个设置是,微信评论只对共同好友可见。当“我以为”我读懂了他,将“一颗红心”点亮在空白的评论上方的时候,当“我以为”这样的默默关注是“雪中送炭”的温暖安慰的时候,我必须清醒的面对的事实却是——我们,早已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网络的确可以保持我们之间联系的畅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发现,即便是用尽力气聊的天南海北,也时刻面临着冷场的尴尬。走心的谈一些话题,少了“拍拍对方的肩膀”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谈话就显得没那么真情实意。距离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眼睛看不到、手心摸不到,慢慢地就变成了心理上的。
所以,很多时候,自己那些无端的联想,真的只是在“自以为是”。不信,亲自去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