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因为没有钱而烦恼。
没有经济能力,仰仗父母供养。
该交学费了,没有生活费了,想买零食和玩具了。每一个需要支出的时刻,都深深地察觉自己的无力和对经济独立的渴望。
后来,毕业了,工作了。
终于,有钱了。
不是“有钱人”那种有钱,而是,终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挣的钱,凭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为自己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方式。
可,为什么,烦恼却更多了。
刚入职新公司,同事要结婚了。根本就不熟,可是大家都随份子,迫于舆论的压力,还是随了。
一个月若收到多枚红色炸弹,生活费都紧张了。
安慰自己吧,自己也总是要结婚的,不过就是一种礼尚往来,以特殊方式众筹结婚罢了。
然后,发现自己错了。同事离职了,从此不再联系。
或者,自己离职了,没有理由再保持联系。
不是心疼那份随出去的礼金,而是心疼自己被迫做不愿意做的事。
钱,是心意的表达。不存在的心意,徒有其表地表达了,只换来内心的虚无。
真正的情深,方恨钱到用时不经烧。
恰如你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姐们,感情笃厚。你看着ta一路自强自立,奋勇拼搏,终于在心仪的城市获得了房奴的资格。
ta乔迁的大喜日子,你献上一份心意,礼轻情意重。只恨自己不够土豪,不能用和心意匹配的金额来表达心中深沉的祝福。
有时候,我们讨厌被迫拿钱凑数。有时候,我们又从钱能承载的示爱中获得无尽的满足和愉悦。
随着经济能力的到来,也就不得不面临着被借钱的尴尬。
钱,来之不易,令人倍感珍惜。
有时候,是出于对借者人品的信赖和境遇的垂怜,伸出援手。有借有还,彼此感情更加夯实。
也不乏迫于面子而借给不靠谱的人,有去无回,终究发现为了不伤感情而决定借出去的钱最后更具有杀伤力。
初出校园,谈钱色变。总是容易尴尬,总是不忍拒绝。在一次又一次磨砺中,渐渐就有了抵抗力。该拒绝的,总算能够理直气壮地拒绝。
曾经那么纯真,兜里只有1200元,也愿意将1000元借给心目中的好朋友。毫不犹豫。
后来,卡里有12000元了,要不要借2000给朋友做生意周转?真的很纠结。最后可能还是推脱算了。
考虑的事情多了,总觉得不是那么甘愿了。
是我们变冷漠了吗?不,我们只是更加圆滑了。
知道了社会的险恶,谁还能像年少时那么单纯不假思索?谁也难免在摸爬滚打中穿上几层保护色,是这样的吧……
收入微薄,生活中的意外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是不是该买一些保险,为自己,也为家人?
很害怕疾病忽然侵袭。也担心突来横祸让人措手不及。
过个平凡安稳的小日子,谁都没问题。大多人愁的不过就是买不起房,生不起病……
看见身边的,遥远的,认识的,陌生的,别人发生着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多么害怕自己也深陷囹圄。怕关键时刻,没有钱可以救赎。
那又如何!该来的谁也挡不住。
在似有若无的各种担忧中,渐渐理清了头绪。
活在当下!
这一招确实好用。所有对过去的追悔,对未来的恐惧,都抵不过好好地体验此时此刻。无论是喜,是忧,是疼,是欢。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古话从小就听过,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却需要一把年纪了经过一次又一次深入重读才会了解更多。
明日总会变成当下的,何需那么着急!
当你感到焦虑,不如,就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