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深圳的时候,基本上一年多都没怎么坐过公交
原因如下:
①因为我住的地方离地铁站比较近,乘坐地铁更方便
②坐公交有时候路上塞车会迟到,不可控因素实在是太强
③有时候导航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公交站,但是一看方向反了,你应该要穿过车流,过去马路对面的站台坐车才对。
而地铁的反方向车次大多就在你背后,从这点来看,地铁的设计相对来说人性化很多。
本文主要是想分享:从上班选择交通工具这个场景出发,谈谈自己这两个星期乘坐公交的思考
01
用户需求分析
以作者本人为例:
用户:上班族,毕业1年多
场景:
①起始位置:住在天河,上班在黄浦区,地图上显示距离是9.8KM,打车35块钱左右。
②地理位置:公司位置比较偏僻,离最近的神舟路地铁站2KM
③上班时间:上下班不打卡,但是每天早上9点有个晨会,所以尽量9点前要到达公司
用户需求:
①准时到公司,不迟到
②尽可能少换乘、耗费时间短
③路途感觉相对舒适,减少拥挤,最好是有位置坐
④花费的成本要低
02
目前解决方案及对应痛点
方案一:B22,公交直达路线,全程耗时55分钟
优势:
①中途不需要换乘,线路直达
②满足了用户“尽可能少换乘”这一需求
劣势:
①公司距离公交站600m,步行大约需要10分钟
②上班高峰期易塞车,不可控因素大
方案二:非直达路线,棠东地铁到神舟路地铁耗时11分钟,在神舟路地铁早上公司有班车接送,但是最后一辆班车发车时间是8点10分
优势:
①乘坐地铁消耗时间短
②到地铁站后有公司班车接驳,比较方便
劣势:
①早上地铁限流,虽然乘坐地铁只要11分钟,但是高峰期容易出现排队30分钟才能进站的情况。加上这部分等待时间,总时长不一定会短
②员工班车最晚一班是8点10分,时间太早
③路线换乘次数多,公交——地铁——班车,茶茶说大清早不宜那么那么奔波
综上:
基于前面用户提出的四个需求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方案一优于方案二
关于准时到公司这点,就只能辛苦茶茶早点起床,预留充足的时间啦啦啦啦啦
那如何满足“最好是有位置这一需求”呢?
03
如何增大有座位坐的几率
提前声明,以下内容都是作者本人瞎总结的,要是某位小可爱严格执行最后导致在公交车上站了一个多小时........
1、上车后站点区域如何选择?
以车后门为界线,公交车整体可以划分为前后两部分
而车辆前面部分,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倡导尊老爱幼,所以一般惯性思维年轻人都会往公交车的后部分走,把前面的位置留给老人、小孩、孕妇
那我们的问题来了,车前车后位置区域应该如何选择呢?
从早上上班这个场景出发:
①一般老人早上会出门的估计就是去买菜,菜市场肯定不太远(噢、在广州还可能是出门喝早茶)
②小孩出门上学,家长为了给后一代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一般居住的离学校也不会太远
③孕妇如果是上班一族,出于对自我身体的考虑,也很大可能会居住在离公司不远的位置
④打工人呢?那就说不定了、从起始站坐到终点站或者跨城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这里来看,上车后选择公交车前面部分获得座位的概率大(当然这里有一种情况要排除,就是前面座位特别少的时候那还是尽量别在前面)
那选定站的区域后,我们怎么快速检索到那个快要下车的人呢?
2、站点区域位置目标用户的选取思考
非目标用户特征
1.上车后闭着眼睛睡觉——你想啊,快要下车了他还会想睡觉吗?就不怕万一坐过了站
2.打游戏的人——你想啊,拿王者举例:一盘游戏快要20分钟,如果很快就要下车了你还会想要玩游戏吗
3.听歌的人——你想啊,一定是因为车程太长他才需要找其他的事情来娱乐自己
目标用户特征
1.时不时往窗外看确定到站点信息的——离目的地越近,人往往会越关注站点信息
2.身体往车门方向前倾的——说明做好了随时下车的准备
3.留意沿途站点信息,提前预估可能会下车的人。比如说下一站经过火车站,那你站在行李多的人旁边等他下一站下车即可
4.坐立不安,有起立欲望的
总结:
只要挤到目标用户前面,即使在拥堵的人群中都会有座位坐
打工不易,新的一年就祝每个打工人上班路上都有座位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