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古意为“爱智慧”,通说是一门教人聪明的学问。古往今来,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老子,培根,斯宾诺莎,维特根斯坦,康德,尼采,萨特,马克思等哲学大家汇合成哲学领域的灿烂星图,无数哲学精彩华章,照耀了人类文明的前进道路。
然而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未曾出现过公认的哲学大家。是哲学走向了末路,抑或是哲学界花果飘零,后继无人?
个人愚见,哲学家是无法通过传统教育体系,定制培养而出的。虽然我没有统计过有多少哲学家是从哲学系毕业而出的,但就已知的哲学家范围,因不占大多数。当今学校的哲学专业,只是对已有哲学的学习解释,而非教授运用与创造哲学的方法论。
其次,哲学是一门需要天赋的学问,不仅如此,天才也需要勤奋专注,厚积而薄发。哲学家主要通过著书立说,撰写文章来阐述自身间接与观点。直白的说,前期投入无数时间与精力,未必会有确定性的产出。所以过往的哲学家,大都要么自己有钱(贵族或有继承的遗产),要么有人或有机构愿意资助研究。最终产出的结果,即哲学观点或体系,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属于金字塔尖的产物。而当下社会,一名具有潜质的年轻哲学爱好者,愿意皓首穷经,几十年如一日,不考虑谋生等问题,潜心专注于哲学研究,且不计是否最终有成果的,恐怕是凤毛麟角。
再次,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与专业化发展,从大学开始,批量产出的都是专而不博的人才。个性化的教育与研究并非被主流领域所认可。而哲学又恰恰植根于通识领域。掌握不同学科,且具有知识迁移能力的人本就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稀缺性人才。而这大部分人才又往往投身于那些更容易获得确定性产出的学科领域。
最后,哲学从宏观领域来看更趋近为一门静态的学问,虽然对它范畴的研究与解释始终处于动态。这就意味着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大概率不会出现标新立异,振聋发聩的突破型新观点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