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乌台诗案、苏东坡与黄州
高一3班 20号 陈恺欣
内容摘要: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因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对其作品产生重要影响,其心境的转变由开始的悲愤抑郁变为后来的恬淡自然,寄情于山水与诗词之间,通过诗、词、文的创作所展现出的苏轼文学创作中豪放和典雅的风格。可以说,被贬黄州时期是他的一个转折点,以下这篇小论文将围绕被贬黄州对他的影响,以及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与理论以及他对后世影响展开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乌台诗案 黄州 转折点 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背景资料:“乌台诗案”对苏轼是一场噩梦,审讯中夹杂着捕风捉影、穿凿附会和歪曲诬陷,目的就是置之于死地。幸好朝野内有人仗义执言,加上神宗并不糊涂,还有宋太祖不上士大夫的誓约,才使苏轼保住性命。除夕那天,在狱中度过四个月零二十天的苏轼获释,神宗下旨把他贬到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开头说,“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所以简单一点说如果读完苏东坡先生的文章,看透其生平及时代背景,基本上也就可以相对客观真实的评价苏东坡了。自然,在读苏东坡的文章时,环绕在我们脑海中的问题比如说在中期为何苏东坡的文章大多表现出怨天尤人,讽刺朝廷;而到了后期,反而是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表现出来的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这一些问题在了解到他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后也就迎刃而解了。
时至今日,苏东坡的生平资料是详尽的,再加上苏当时就已经很出名,交友甚多,在他人著述中我们依然见到关于对他的记载,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至关重要。其次,他留给我们大量的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其作品了解其思想,从而更好的了解苏这个人。在知道这些后,我们便要开始对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一次简要的分析了。
苏东坡可谓是一代文豪了,他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符合中国人的理想。
余秋雨曾说过“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轼到了黄州,虽说是团练副使,实际上也不过是个虚衔,公文上标明他“不得签书公事”。朝廷除了供给他微薄的实物之外,没有俸禄薪水。怎么办?东坡便把当月的钱分为三十等分挂在床头提醒自己每天能花多少,多了就放回一个位置,等集够了些钱便请朋友们痛痛快快地喝酒。“力耕不受众目怜。”东坡不需要别人的怜悯与救济,他需要自力更生,于是他脱下官服长袍,换上粗布麻衣,亲自开荒耕地。正好,老朋友马正卿从扬州赶来探望,看到苏轼一家人缺衣少食,就帮助他从官府那里申请了五十亩废弃坡地。这片荒地在黄州城东门外,苏轼名之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响亮的别名就是这样来的。
对苏轼而言,遭贬黄州时的人生苦痛,不仅是切实具体的,而且感受强烈,甚至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当此之时,苏轼所能做的,便是调试自我心态,在直面现实苦痛的同时,不再执着于人生苦痛,而以通达的心态,将人生苦痛视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以求心无挂碍,不再为人生苦痛所羁绊。这一境界,是苏轼历经长时间孤寂的反思后达成的。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超脱自然、豪放不羁、大彻大悟的思想引领下价值追求的形成期。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了不少的痛苦,使他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审视和自我反省,更多的是为当时形势的不满与嘲讽。在黄州的这段时间苏轼不断地调适自我心情,进行自我升华。他的文章便是最好的体现。初到黄州时,苏轼作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作》一词中便可见一斑,这一点可从词中所言的“幽人”二字中体味出来。在此词中“幽人”取幽囚之人之义,指的是被贬遂不得与闻世事。这种“不得与闻世事”的苦痛,被东坡用一个“恨”字深切地传达出来。后期经过半年时间的自我反思与内心调适,苏轼正努力走出乌台诗案留下的阴影,摆脱内心痛苦的历程。苏轼的这一努力,在其作于元丰四年春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得到了明确的呈现。此词彰显出苏轼正逐渐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跳离出来,直面现实的洒脱一面。此时,在东坡的创作中,讽刺的苟酷,笔锋的尖锐,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是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刻的人生觉悟。
这也正是东坡精神所要带给我们的。尽管时间相隔久远,但他的精神确是永恒的。人生中的的确确会面对许多的不如意,但又有谁能做到东坡这样的洒脱、心无挂碍呢?我想这是很难的。在这段时期,东坡精神告诉我们的便是在直面苦痛时,应当将其视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求心无挂碍。这便是经典,这便是名家,这便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结论:在集无数优点为一身的苏东坡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从外在到内心、从言谈到举止的旷世奇才,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抬头仰望,低头品读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