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写给自己
站在三尺讲台已经13载了,教过的每一届学生都还历历在目。刚站上讲台的时候,自己也是满满的少女心,与学生无障碍交流,现在已经快到了学生父母的年龄,经常会因为走不进学生的内心而暗自神伤。
人们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我觉得,这两件事应该调换一下顺序,“育人”比“教书”更加重要。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只要有学习需求,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知识的时代。学生心灵的荒芜更需要教师走进去耕耘。
今天的学生,甚至可以从幼儿园开始算起,他们被灌输了太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就像一个人,他的脾胃还没有长健全,就吃下各种山珍海味,可想而知,胃口不被吃坏才怪。
我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怕磕了,怕碰了,让孩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但唯独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孩子做不了自己的主。学什么、怎么学,都被安排好了。
阿德勒说过,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价值感与归属感。孩子为了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人的认可,哪怕自己不情愿,也会拼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但这项任务需要用长达10几年的时间去完成,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笑着抵达父母们为自己划定的终点,应该说大部分的孩子到达不了,或者有些孩子到达终点的时候已经遍体鳞伤,需要今后几十年的时间来疗愈。
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耗殆尽,当初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目光也变得暗淡,来到大学“躺平”。本应教书育人的教师,因为只追求“教书”的效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怀,从而扼杀了当年那个想要改变世界的少年,让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迷失在自己心灵的荒原上。
亲爱的少年,愿你此生有好运,拥有任何时候都能够无条件爱自己的父母,遇见不只关心学习成绩,更看重你身心健康的老师。当我在大学课堂见到你的时候,你的眼里能够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而我自己,面对内心千疮百孔的学生,除了慨叹他的原生家庭和求学经历的不幸之外,应该还有我能做的事情,哪怕能在他内心的冰山一角照射一抹阳光,带给他一丝温暖,也不枉被学生喊一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