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看似认得平常的词,你敢说全懂了吗?
今天看到俞敏洪和刘润的直播谈何为“竞争”,才明白这么多年以来,自己只是认识这两个字,其实并不知其蕴藏的真正含义。
刘润说:竞争——同向为竞,相向为争。前者“同向为竞”代表是一种资源充沛的信仰,例如苹果只有5个,你我都想要更多,那么你种20棵苹果树,我种5棵苹果树,虽然能力所限每人种的果树有差别,但每人都收获更多的苹果。
相向为争是一种资源匮乏的信仰,永远在零和游戏下的博弈心态。例如,现在有5个苹果,我拿三个,你就只能有2个。
俞敏洪深有同感:
他谈自己因是农村孩子,上学就知道拼命学习,压过其他同学,最后生了一场大病,才意识到这种拼是一种误区。他从“争”的思维切换到“竞”的思维,和同学一起努力发展,去获取更多知识、资源、机遇。他最后感慨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那就各自把自己最精彩的呈现给世界。
我呢?看到这段直播访谈后,不由得联想到今天读报看到一则消息:
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多年来用自己的所学、专业,致力于乡村振兴,他促成了全国首家“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建立了乡村振兴理念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贡献了“同济智慧”、“台州方案”和“黄岩样本”。彻底让乡村旧貌换新颜,乡亲在家门口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详见《杨贵庆:乡村振兴 同济躬行》)
而一些人看乡村:贫困、愚昧、落后,不思进取。喜欢田园风光又看不惯乡村的脏乱差落后面貌,一面怨一面叹更多的是避之和逃离。即使一些乡土作家也是如此,描绘了乡村落后的现实,却无力改变。更有些人则想着从农民家中夺利:算计着他们的田地,算计着他们的粮食……
而杨贵庆教授及其团队,相信还有其他不知道的更多类似杨教授的人,用自己的所学造福乡村、低下身子去发现需求、分析、总结、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身体力行地去执行。他协助打通了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通道,引入市场力量,盘活闲置的乡公所建筑。业绩大、德更高,在他和团队的帮扶下,黄村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貌”、“一村一韵味”已成为乡邻们的真实生活场景。
最后,具体如何做到“良性的竞争”呢?做到同行而竞呢?
像杨教授这样,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大我的同时成就小我,以小我的成绩实现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