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国民每年的劳动,原本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所有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的来源。”
文:蓝兔子读难NOTES
图:配图 来源于网络
编码:0012
[Economics]
[Demand and Supply Analysis 2]
在CFA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讨论的是供应厂商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动态均衡的过程,就是价格波动的过程。当市场上供应量小于需求量时,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商品的价格就会提高,同时厂商也会增大产量;随着产量增加,市场的供应量增加。同时由于商品价格提高,根据需求定理,商品的需求又会降低,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厂商不得不削减生产和降低价格。
上一篇文章核心知识点,CFA一级经济学-消费者需求分析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需求侧,也就是消费者一侧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需求影响因素、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三种需求弹性以及有相关概念引出的互补品、替代品、正常商品、吉芬商品等概念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等需求影响因素。在上篇内容中,我们还漏了一个知识点,叫做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通常用于理解和评估定价策略,我们只需要将其理解为:我们消费者准备花多少钱去买减去实际花了多少钱去买就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剩余如下图所示: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供给侧出发,去讨论供给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厂商的成本、边际收益递减、停业点和盈亏平衡点等内容。其中厂商的成本是一切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供给量,也即是厂商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商品的数量。
生产函数与边际收益
在进行消费者需求分析时,我们说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如产品自身的价格、类似产品的价格等,可以用一个需求函数来表达。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其愿意提供多少产品,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生产能力等。生产成本需要实物和资本的投入,而生产能力则和企业的场地、设备和人员技术等有关。我们将这些能够引起生产量变化的投入叫做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为了简化,我们这里只考虑工厂的劳动力(labor)和实物资本(capital)对总产量的影响,即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表示为:Q=f(L,K)。
此部分内容在对生产函数进行分析时,以短期为主,即认为在这段时间中,厂家的机器、厂房等不会发生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劳动力,将生产函数再次简化为:Q=f(L)
生产函数用来确定厂家的总产量(total production|TP,Q),是某一段时间内,所有生产要素投入所导致的全部成品产出,这里的生产要素仅考虑L劳动力的变化。另外,我们还经常使用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来衡量厂商的生产效率: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总产量除以总劳动力,TP/L;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每增加单位劳动力所对应增加的总产量,ΔTP/ΔL。
在早期,随着劳动力的增加,产品的产量也会逐渐增加。但是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以后,如果继续增加劳动力,总产量反而会出现下降的情况,这种现象叫做边际收益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之所以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是因为生产函数有多个影响因素,而我们这里只考虑了劳动力,当我们的劳动力增加,而厂房设备却不变时,一旦超过厂房设备的容量极限,过多的劳动力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当边际产量开始为0时,意味着劳动力增加已经不能带来正面的产能效果了。下图为收益曲线:
总产量的提升需要多个生产因素的共同作用,无论是单一的提升劳动力还是提升机器厂房设备,都会因为其他因素的限制,导致不能持续的提升总产量。过分提高某一因素,还会导致“偏科”,影响总体成绩。
厂商成本与收入
对厂商的生产数量有了了解之后,我们进一步来看厂商的成本。我们假设各个厂商生产的同款产品具有一致性,大家的定价也都趋于一致,我们用P来表示该产品的单价,注意这里我们默认厂家的销量和产量相等,为Q。
则可以结合产量和价格来对收入进行衡量:
总收入(total revenue | TR):TR=Q*P
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 AR):AR=TR/Q
边际收入(marginal revenue | MR):MR=ΔTR/ΔQ
边际收入除了可以用平均收入的导数衡量外,还可以使用边际收入和需求的自有弹性E来衡量,该公式在课后习题中有使用:MR=P(1-1/E)。可由弹性E和边际收益MR=MC这个利润最大化点来定价P。
厂商的成本按照是否可见分为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将之分为可见成本(explicit cost)和不可见成本(implicit cost)。对企业厂商来说,可见成本就是公司会计账面上可以看到的成本,因此可见成本也称为会计成本,它是公司实实在在的花销,如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而不可见成本,就是那些无法在账面进行核算的成本。
经济学在对厂商的成本进行分析时,考虑的是经济成本(economic cost),即无论成本是可见还是不可见,都包含在内,经济成本又称为机会成本。因为企业收入是确定的,TR=P*Q,而企业的成本有两种,故对应的利润也有两种,即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和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的区分,一个相当于拿钱去买原材料,另一个相当于本身内部就有,如精益生产体系,管理能力等。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隐性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入-经济成本=会计利润-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入-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按照成本是否与产品的产量有关,我们又将成本分为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 | VC)和不可变成本(fixed cost | FC)。例如,对一个咖啡店来说,不管每个月生产多少杯咖啡,他的店面租金是不会变的,这就叫做固定成本(fixed cost),固定成本也分为总固定成本(total fixed cost | TFC)和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 AFC)。可变成本会随着产量增加而变化,如咖啡店的原材料,可变成本也分为总可变成本(total variable cost | TVC)和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 AVC)。
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也按照和收入一样的方式,分别考察:
总成本(total cost | TC):TC=TFC+TVC
平均成本(average total cost | ATC):ATC=AFC+AVC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 MC):MC=ΔTC/ΔQ
停业点与盈亏平衡点
之前在对企业的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析时,我们都是假设处于短期,即除了劳动力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会从长期和短期分别来看。不过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两个定义: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中的同种产品非常丰富,消费者只能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购买,而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假定此时价格为P,需求曲线水平。
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不完全竞争,商家还有定价话语权,市场符合需求定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盈亏平衡点(breakeven point):即总成本TC=总收入TR时的产量Q,又或者表示为ATC=AR。如果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产品的价格P=AR=ATC=MR=MC。企业的经济利润为0,其会计利润不一定为0,我们把经济利润为0 ,称做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政府管制的商品定价时,可能会要求企业采用企业利润为0的定法。
停业点(shutdown point):即企业的收入刚好等于企业的总可变成本的点,TR=TVC。如果企业处于停业点以下,那么企业的收入连可变成本都无法覆盖,直接停业即可;但如果企业处于停业点和盈亏平和点中间,是否要进行停业就要从长期和短期来看。
短期来看,企业的固定成本如房屋租金等无论产量多少都是不会变的,如果企业的TC>TR>TVC,则说明企业的收入TR可以全部覆盖可变成本TVC,并覆盖部分固定成本TFC。由于在短期,厂房等是不变的,即不能立即转手厂房,无论厂家是否营业,都得进行固定支出,如果营业,虽然亏本,但是营业收入能支付部分固定房租;如果停业,则必须另外掏钱支付全部固定成本。因此如果企业处于停业点以下,直接停业;如果处于停业点和盈亏平和点中间,短期内则可以继续营业,减少固定成本支出。
长期来看,如果企业总收入TR<总成本TC,则应该退出。
利润最大化的点:企业利润要最大化,并不是生产得越多越好,我们之前也说到,有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利润要最大化,唯一的衡量方式是,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另外从最上面的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边际产量为0时,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但此时成本不一定是最小,因此不是最大利润点。实际上,随着企业产量的提升,企业每多生产一件产品的利润=每多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时,才是利润最大点。因为如果再继续生产,则下一件产品的成本会超过收入。即企业利润的最大点为MR=MC,边际收入=边际成本。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所谓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and Diseconomies of Scale),就是当生产量增加时,最终的平均成本是增加还是减少,如果成本增加则是规模不经济,如果成本减少则是规模经济。
在图中Q点左侧,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规模经济),在Q点右侧,产量增加成本也增加(规模不经济),Q点为成本最低的点,无论往左还是往右,成本都会增加。
规模经济的产生和专业化分工、大规模专用设备、批量原材料采购等因素有关;而规模不经济,则和管理效率、资源稀缺性有关。
关注兔纸(I.D: cfarabbit) 获取更多干货,一起读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