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历经整整一个月,我读完了900页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随着最后一页书合上,我成为了忠实的“托粉儿”。
关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及其作品的研究,数年来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论著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今,作为千千万万“托粉儿”中的一粒沙,我想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及体悟,真实的记录下来,仅代表个人浅薄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以两条主线展开。其一,以女性为代表的安娜的故事。
年轻貌美的安娜·卡列尼娜有着看似幸福的家庭,位居省长的高官丈夫,可爱聪明的儿子,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了潇洒帅气的贵族军官伏伦斯基,燃起她追求爱情的欲望。一场轰轰烈烈的婚外恋情冲破了家庭、社会种种障碍,男女主角放弃了一切,终于生活在了一起。但幸福的爱情是短暂的,更何苦这是一种非法的同居形式,备受各方压力的两个人逐渐身心疲惫,因琐事引起各种猜忌,致使感情出现嫌隙,最终,绝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
其二,以男性为代表的列文的故事。
地主列文厌恶上流社交圈的虚伪,选择在自己的乡下庄园同土地、农民在一起。他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改革的新举措,希望找到社会转折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出路,但以失败告终。在感情上,列文历经考验,终与自己追求的心爱女孩结婚,但列文的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从未停止。痛苦、煎熬、思考、顿悟后的列文,从宗教中觅得了精神的寄托与希望。
相同亦不同
小说结尾,饱受爱情煎熬的安娜坐上去找伏伦斯基的列车。“天赋人类理智就是为了摆脱烦恼”,仿佛解答了安娜心头的烦恼。她看穿了虚伪的真实面目,“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的世界。
在站台上,安娜从挑夫的话、伏伦斯基的信中获取的信息,一次次验证着自己对伏伦斯基的猜疑。绝望中的安娜,要摆脱“爱情的折磨”,她选择了自杀。她要惩罚伏伦斯基,但事实上她选择的是惩罚自己。
列文的生活是幸福的,他有着幸福的家庭,年轻漂亮的妻子,活泼的儿子,但他又是孤独的。小说中的列文是托尔斯泰自己生活的写照。
心爱哥哥的离世,触动了列文重新思考生命的目的、意义。他大量阅读哲学书籍,试图从中找到答案,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意识到科学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宗教,但对生命的认识却毫无用处。新旧思想的碰撞,让他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痛苦中,他努力挣扎着,竭力想摆脱出来。经受着精神上痛苦折磨,他甚至把自己猎枪锁在柜子里,以免在绝望时开枪打死自己。
不过,列文并没有自杀,他选择继续生活。偶尔,列文也会察觉到的自己无意义人生,但他更知道忙碌的日子里,自己必须做什么,怎样做,怎样区分轻重缓解。列文在痛苦的思考、挣扎中,继续着“坚定不移地走着他独特的人生道路”。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最终,探索中的列文感知到那束照进生命里的光——信仰,不为个人欲望而生活,而是为灵魂而生活。
拱顶的交汇
有人对《安娜·卡列尼娜》结构提出不合乎“建筑学”原理一说,托尔斯泰反驳说“这座建筑物的联结不靠情节和人物这间的关系,而靠一种内在的联系”。
当安娜意识到神圣的爱情,一旦从理想走入现实,用现实去观察,去检验,就如纸屋一样不堪一击。当她赖以生存的爱情消失后,她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绝望、无助的她选择了自杀得以逃离。
而列文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中,发现哲学的理论,一旦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去验证,去观察,就犹如空中阁楼般瞬间崩塌。
安娜在世俗与情爱之间挣扎,想要摆脱。列文在新、旧信仰的博弈中挣扎,想要摆脱。追寻,痛苦,自我救赎——安娜和列文二者的精神困惑在小说的拱顶处相交汇,共同性得以统一,但相同中却又有如此不同。两个人不同的选择,阐释了不同的人生。托翁用双主线加重勾画出他要强调的小说主题,神来之笔,令人叹服大师的艺术魅力。
《安娜卡列尼娜》被誉为一部跨越时代的伟大作品,它触及了人生诸多话题,哲学、宗教、信仰、婚姻、家庭、伦理、社会......却又无法给出我们唾手可得的答案,留给读者思考的无限空间。这也正是我对托翁这部经典作品的痴迷之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