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别人的故事讲多了,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感觉。今天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
小c第一次有恋爱的冲动是在高二,那个年纪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关于爱情的破事。小c高中的学校是严禁学生谈恋爱的,老师们都说那是早恋,这个定义小c觉得有待商榷。早恋就像被污名化了一样,听起来或多或少有些贬义。可情感,一直都是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啊,难到不是吗?
我记得比较清楚,那时候身边常常会有情感专家,他们专门给没有恋爱经验但心有所属的人提供恋爱硬核知识。我总感觉自己比身边的人要成熟些,又感觉比他们还有幼稚些,这种感觉一直很恍惚,直到现在。
由于身边一直充满了恋爱的味道,就好像我再不谈恋爱就跟不上他们了一样。这是很好理解的,就比如那时候人人都留着夸张的发型,qq上全是火星文,随口就来一句“偶伤不起”,如果我不这样,我会和他们脱节,即使我不想。
社会心理学上讲,这是从众心理。人不仅缺乏安全感,还拥有着天生的惰性。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不愿意去探求事情的真相,不愿意去探索最合理最有利的选择,而是采用一种从众的选择,让自己处于有利的状态。
当然了,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中,我当然要开始寻找我的爱情了。听起来很搞笑,实际上这是真的。那段时间的qq空间动态更新频繁,句句孤独,句句非主流。
我不太记得当时是如何确定要追求小A的,就叫她小A吧,我想大部分原因还是来自于同学“建议”,因为这样的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似乎那时候“爱情”的共性就是,朋友撮合,朋友说“可以”。言重了,我和小A还没到这种地步,至于为什么,我慢慢讲。
其实我也欣赏那时候情感的纯粹,当你开始对某个人有特殊有感觉的时候,你会一整天都在想如何制造一场看起来意外的相遇,打开课本都会留意那个字是她的姓氏。所以嘛,老师知道大家控制力,不准谈恋爱是有道理的。
听了朋友建议,决定最终的告白日放在平安夜,因为那天是我那个年纪觉得比较浪漫的日子。说到这里,倒有些羞愧了,想当初我也是个有浪漫资质的青年人,没想到成了如今的钢铁直男,现在对有关情侣的节日没有丝毫感觉。
不知道煎熬了几天才等到平安夜,反正我觉得那几天度日如年。我早早的找朋友借了钱,因为要买个包了99层的苹果,以示真心。老脸一红,没想到小伙子我曾经也那么有勇气。补充一点,我们中学是全封闭管理,为了出校门,我还伪造了假条,希望高中班主任一直不知道吧。
终于到了表白的时刻了,我开始紧张了,晚自习之前,赶紧怂恿朋友和我一起过去。凑热闹应该是人的本性,现在是这样,那时候自然也是。当我拿着苹果过去的时候,身后不知不觉的跟了一堆人。我让他们班朋友把她叫到走廊上,然后开始叽哩哇啦说了一大堆,内容羞愧,就不讲了。讲着讲着楼上班级的同学开始不安定,有个朋友在上边喊在一起,和我同楼层的自然也不罢休了,结果就是两层楼的人都趴在走廊上喊。场面何其壮观啊,可是我慌得一批,心想要是被老师抓到了,最起码是个大过。小A一直没说话,我又讲了一堆马赛克的话,她突然就跑回教室了,后来听朋友说,她回教室就哭了。我猜一定不是感动,而是被吓到了。
很显然嘛,告白失败,但我还是让朋友帮忙把苹果转交给她了。
小c挺佩服自己那时候的执着的,为了打动她,在qq空间发了一篇长长的文章并把她圈上。当然了,文章非得要命,还好删了,不然要被大家刮目相看了。在得知她家的具体位置后,周末我还去了我朋友家,因为两家是邻居。那个周末,我给小A打了特别多的电话,也聊了很长时间。所以嘛,后来自然成了好朋友,因为她说我是个好人。
现在看来,我当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欢小A,更多的还是心理作怪。这种心理不是情感主导的,而是那时候对情感的模糊认识造成的。换而言之,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懂什么是喜欢。
我挺喜欢回味过去的,你可以看到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自己。可能会感觉那个自己很蠢,但也会发现过去的自己有很东西是现在的自己有不起的,比如激情,比如单纯。人生本来就是一些荒谬无稽和一些信而有征组成的,不然哪有这么有趣啊。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将自己鸡毛蒜皮的小事讲给别人听,不管反馈如何,我喜欢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