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人们迎龙求雨祈丰收,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惊蛰龙抬头,春分龙登天。”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此时节,春回大地,陌上花开,天气渐暖,春雷乍响,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所以,古人把“二月二”又叫做“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今年农历二月二,恰逢惊蛰节气尾声,很多地方从早到晚均喜雨淅淅沥沥,我国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应该又是一个风调雨顺丰收年。
由于闪电形状酷似龙的形状,有了闪电,就有雨水,就会风调雨顺。民间百姓俗信认为,农历的二月初二,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因此,二月二又叫“龙头节”。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而民间百姓要举行“引龙”仪式,用灶灰末、谷糠或黄土从家里撒到附近的河边,然后再撒回来,表示把“懒龙”带出去,把“勤龙”“钱龙”引回来。古代庆祝“龙头节”,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虫害消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带有一种强烈的农耕文化色彩。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千百年来,龙的形象早已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因此,为了讨吉利、求喜气,“龙抬头”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美其名曰“剃龙头”,意喻从“头”开始,焕然一新,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很多人腊月都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据考证,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各地饮食多以龙为名,美其名曰吃龙食,祈龙赐福。这一天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油糕叫吃“龙胆”,吃馄饨叫吃“龙眼”等,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很多地方农历二月初二还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对龙文化的崇拜,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农历二月初二是个好日子。而我记住这个日子,除了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除了春雨春风春暖春景,除了遍野鲜美的草芽菜甲,更是因为这一天是我父亲的生日。
在我记事以来,记住了那天鲜美的荠菜肉馅饺子,记住了父亲难得的微醺的笑容,记住了家里因亲戚相聚的那份热闹。待离开家上班以后,我自然年年记着这个日子,总尽量赶到父亲身边,陪他度过这一天,若实在脱不开身,也会提前去探望并带些他可心的小礼物。
老一辈常说,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惊蛰之时,出力之时,此时出生的人有用武之地,有掀天揭地之奇才。确实如此,父亲聪慧多才,书读得好,无论做什么看一眼就会,而且做得像模像样。很多年里,我都是很羡慕很庆幸 。羡慕父亲出生在这样一个春和景明的好日子 ,有着新气象、普天同乐的好日子。更庆幸从此我有了一个好父亲。父亲大半生命运不济,为生计奔波终日,吃尽辛苦。也曾希冀这个好日子,会给晚年的父亲带来好运,过上好日子。
在这个好日子出生的父亲,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吉日吉时并没有护佑父亲,甚至都没有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日子依旧是个好日子,只是没有父亲的“二月二”,也只是个普通的日子,只是个心有戚戚的日子。生日与忌日。欢喜与悲伤。从此是两个植入心底,浓墨重彩的日子。
春风十里,田间地头的荠菜一茬茬的绿了,金灿灿的油菜花铺到了天边,老牛不紧不慢地犁着……
“二月二”,春风春雨里,有草木与泥土的气息,有荠菜饺子的清香,有若隐若现的梵音若有若无的香火味……有人在烟火人间辛劳,有人在人间烟火礼佛问禅,有人在春风里怀念,祈愿……
“龙抬头”,我也在这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里,抬头看看清明的天,有父亲恬淡的容颜,有关于春天的一切。
在“二月二”,播种、萌发、生长、开花,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