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我们从家庭步入社会的第一站,在这里我们学着适应社会、适应职场,拥抱未来。但是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迷茫,外界压力来临的时候,我们很难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虽然知道做一个负能量的宣泄者,是很自私的行为,身边的人也很讨厌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还是做不到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段时间内也难以走出心情焦躁、低落甚至是抑郁的状态。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情况是常见的,抗压能力差是很多人感到困扰的问题,毕竟我们大多数人以前在家里总是父母帮忙解决问题,自己经历的困难还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经验去应对压力。其次,我们还要相信我们是有能力去改善我们的抗压能力的,并愿意为此而不断尝试、改变。
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压力而产生各种情绪问题呢?借用心理学大师埃利斯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外界的阻力即我们感受到的压力称为A,而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目标则称为B,二者的冲突造成了我们的情绪爆发。所以,相对应的,我们可以从A、B两个方面着手去细致地分析,进而认清矛盾、解决问题。
A.外界阻力
当外界给我们带来阻力,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认知偏差、动机不足、能力不足:
1.认知偏差
语言既是达成沟通的工具,也是产生偏差的成因,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因为彼此的理解不同,往往会导致认知偏差,而在交流不充分的情况下,认知偏差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以恋爱关系为例,当女生抱怨男生,“你怎么天天打游戏,就不能干点别的事情?”我们不能单纯把它理解为抱怨,可能女生希望男生多陪陪自己,也可能女生希望男生在学业上多下功夫,让女生对双方共同的未来更有信心,而这背后的原因,就需要我们去沟通、去挖掘。认知偏差是我们认识阻力的第一个角度,解决方法就是真切地沟通,确认是否对方对你的需求并不如你所想那般了解,如果你想要学习更加具体的沟通方法,推荐阅读《非暴力沟通》。
2.动机不足
当别人了解我们的实际需求,不存在认知偏差时,我们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别人为什么要满足我们的需求?满足我们的需求通常意味着别人有所付出,这个社会有很多助人为善的人,喜欢给予别人善意和帮助,但是如果别人嫌麻烦,把困难抛给你,形成你的压力,我们也不能抱怨什么,因为帮助你并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也不是道德规定的约束。所以,当别人动力不足的时候,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者,如果要和别人长期打交道,不妨改善与他的关系,给予他足够的动力去帮助你,如果不常接触,那就坦然承认别人给你添麻烦不是他的错,也无关道德,我们只能接受。
3.能力不足
当一个人既了解了你的真正需求,也有动机来帮助你,我们就要去思考是否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帮助你。很多时候,别人突然甩给你一堆事,打乱了你的工作计划,并非他们本身所愿,而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压力源,压迫他们去做这件事情,将事情进行分派,这种情况是他们无法去帮助你的,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可以试着去沟通,看事情能否稍微推后,或者建议以后事情提前通知,尽量保证你的工作节奏和计划不被完全打乱,另一方面就是接受别人能力不足的事实,调整自己的计划,并告诉别人自己能够理解他的做法。
B.内在需求
我们面对自己的情绪,想要对其开解,从A方面入手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当我们产生情绪时,最关键的步骤则在于正视自己的内在需求。
1.认清自己的需求
认清需求是我们调整内心或者解决压力源的前提。以前面工作计划被打乱为例,我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是我们的自主性、掌控感被破坏,而其实际,在于我们的尊严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开始自我开解。
2.承认困扰我们的是自己
以上文为例,我们感觉自己的尊严感没有得到满足,但实际上尊严感并不以别人按照你的时间规划来做事而存在,别人真这么做,反而成了你在摆谱。你内心感到困扰,只是自己陷入了思维误区,因为之前在家的顺心遂意,形成了一种惯性。同时要认识到这种惯性会给你今后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困扰,于是你就有动力去调节你的认知,调整你的心态,不再庸人自扰。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是情绪上来了,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你没有建立有效的反射。我们在养成习惯的时候,往往会设置一个触发点,作为你最初执行的信号。同理,我们想要在产生情绪的时候进入一个理性思考的状态,也不妨设置一个触发点,比如情绪一上来,你就握紧拳头,然后进入深呼吸的状态,一方面帮你缓解情绪的爆发,一方面帮你进入理性分析问题的状态。
方法交给你,修行在个人,好的方法既要信又要用,才会产生改变你生活状态的魔力。希望每个伙伴都能解决情绪问题,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我是关注大学生种种困扰的loyal,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助到你,也欢迎有困扰的伙伴们简信告诉我你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