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施之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里的一番追问引发观众共鸣,很多学校,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除了上厕所不允许孩子们下楼,因为要考虑很多安全方面的因素。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障学生的每天运动一小时,上下午大课间不得低于30分钟这个硬性规定落实了下来。双减政策后,又逢2022年疫情,出于“疫情管控”的原因,大课间随之缩水为只上下午大课间,上午大课间和每节课课间,午饭后时间都被老师们“刨地边”、“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给一点点蚕食了。学生们经常抱怨说,连上厕所喝水都是罪过。一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除了中午午休一小时外,学生们都窝在教室里上课,如同圈养在笼子里的困兽一般,失去了童年的乐趣,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儿时,我们的课间十分钟,铃声一打小伙伴们鱼贯而出,三三两两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弹弹珠。阳光下,微风里飘荡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活跃着学生们奔跑跳跃地身影,那坑坑洼洼地土院子,留下了儿时欢乐大课间的美好回忆。课余时间在田野里奔跑,放学后三五结伴去割草喂猪喂兔子,麦假、秋收假帮家人收麦子、晒麦子、刨花生、摘苹果等。那种回归田园释放天性的童年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而今,我们的偌大的校园里安安静静,崭新的塑胶跑道上空空荡荡,偶尔有来往的是零星几个上厕所的学生。为了确保校园安全,不少学校将学生圈养了起来,课间不允许出教学楼、走廊里不允许追逐打闹、教室里不允许大声喧哗……这些“文明的休息”规定让我们孩子失去课间活动的自由,失去了释放天性的机会。课后的来往穿梭于各种补习班之间,让孩子失去了周末假期休息时间。如何让孩子合理的管理休息时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及时下课,不占课间
2021年9月1日,教育部全面实施休息令,学校老师不可以限制学生的自由活动自由的权利,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里,减轻学生的压力,释放学生的天性,所以学校应该明令禁止老师拖堂,更不允许随意占用大课间,确保每个学生的大脑能够得到休息,增强下一节课地注意力。
下课后要提醒孩子抓紧时间上课所、喝水、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到了初中仍然有学生没有养成及时如厕的习惯,总是踏着上课铃或者上课铃响过之后才冲进教室,主要问题是时间管理意识不够强,所以有必要从初一开始就培养课间时间管理的意识,养成下课及时如厕、喝水、做好下节课课前准备的习惯。
2、益智活动,锻炼思维
允许学生自主发明各种益智游戏在课间共同玩耍,如在讲授《竹节人》一课时,孩子们可以自带材料自作竹节人,并可以互相组队打斗体味作者儿时的乐趣;物理课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以玩“我是大力士”的游戏,将两本书的书页一页一页叠放在一起,体验摩擦力的神奇力量。课间的休息可以成为课堂知识的有效活动补充,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人生体验。
3、积极运动,放松身心
如果天气不允许可以跟一起玩课桌舞蹈,在局促的有限区域内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动起来,简单的从头到脚、从坐姿到站姿等多组反复动作,让学生有效的活动颈肩腰背等部位,消除疲劳感,精神焕发迎接下一节课。
天气允许可以更多的让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初中生喜欢新生的网络事物,可以让他们组队编排网络流行的“鬼步舞”、跟着刘畊宏一起跳《本草纲目》等健身操。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4、高效作业,保证睡眠
双减政策下,多数学学校纷纷抓住机会,把“5+2”课后托管变成名正言顺的晚自习,虽然老师不讲课,但是有大部分同学是不能在学校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导致孩子在8点托管结束后还要完成1.5小时左右的作业,真正休息的时间在10点30之后了,所以比国家规定的孩子每天休息9小时少了两个小时以上。研究表明:经常熬夜学习的学生在第二天更容易存在理解课堂知识困难,考生成绩偏低等学业问题。所以牺牲睡眠的学习只会让思维越来越迟钝。
在推行双减政策的同时,制定者也高瞻远瞩的提出了项目化学习、优化作业设置等相应的提高课堂效率的举措,目的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节约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休息。
5、家校联手,落实劳育
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84.53%的人认为,当前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内卷的社会造就了焦虑的家长,很多家长重视学习,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学校里更是连轴转缺乏劳动教育的机会,社会更是淡漠孩子的劳动教育能力,所以现在的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都不强。
2020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增强人的责任心、感恩意识和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教授给学生劳动的技能,引导孩子在家庭中和家长一起实践,比如,学生学习了发酵知识后,鼓励他们回家在父母指导下,发酵面团蒸馒头、烤面包、做馅饼等面食制作,并于家长、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不断地与家人一起从事家务劳动,增进了甜蜜亲子关系的幸福感,体味到劳动的成就感以及为家人付出的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应当把休息看做不仅是增进健康和体力,而且也是促进精神力量的一种手段。把休息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这些休息中,让孩子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开发发散的思维能力、培养团结互助的凝聚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等等都是在充实心灵力量、助长乐观情绪和振奋精神的富有生气的源泉。
2022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