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到,大多数时候,发朋友圈只是为了刷存在感。
那么存在感是什么?我想更深层次地去探讨,实际上应该就是个体被需要、被认可、被关注的需求。
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求,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亲情,还有友情以及其他的情感。
成年人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无处可以倾诉的困境。看近年来的新闻报道,“抑郁”一词越来越频繁出现,“抑郁症”也成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情绪问题的万用药。
可能有些人觉得我没有必要对陌生人倾诉,也有些人觉得只有陌生人才是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当然,后者更多一些。
于是,网络世界成了安全的倾诉地。
匿名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变的真实,也变得可怕。也因此很多网络暴力频繁发生。
负面情绪能有合理的途径发泄,本是好事,因为过分积累负面情绪,会对个体产生困扰,进而影响健康,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暴力。这种暴力,在网络陌生的世界里,自然更容易发生。
以前,人说喝酒壮胆。现在,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匿名更给人壮胆,甚至哪怕不是匿名,在一个群体中,个别个体也会更加大胆。
倾诉,只是情绪发泄的一种形式。
倾诉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自我暴露(心理学词汇,一般是指跟别人分享自己相对隐私的信息)。自我暴露的信息,如果认真去研读,确实是可以微微读出一些情绪因素的。
但是,谁会有心思,有功夫,有能力去关心那么多的人呢?
所以说,你的情绪,写给谁看?
这一次的微信功能更新,又有一波蹭热点的文,大意是“看,微信的这个新功能,能看出谁是真正关心/在乎你的人”。
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而且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总有一些人默默关注着你,更进一度,可以说是关心着你。关心就一定是好事吗?
可有不少新闻爆出,被关注/关心久了,也是容易成为犯罪被害人的角色的。(职业惯性,看事情总喜欢找出风险点)
当然,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关心/关注,都是正面意义的。比如父母的默默关心,比如心中所想要得到的“那个人”、“那些人”的关心。
微信朋友圈有分组功能,为的是给大家定向发送或者屏蔽一些信息。但是,我从来不用,因为太累了,而且世界那么小,总有你想不到的熟悉的人之间是认识的。自己也常因为别人用了分组,却不小心在不同的场合或者熟悉的人那边获得消息;或者是有人把分组可见和屏蔽的功能用反了,多尴尬。所以觉得分组其实也是风险很大的。
以上所想,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没事想太多。
凡事如果想太多,就会有烦恼。孩子的快乐总是如此简单,因为没有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