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给父母的5分钟早教课》第二辑 发育篇 第二章 )
我们今天起来尝试,用5-10分钟的时间搞清楚贯穿咱们孩子整个成长过程的 各类发育情况。首先要讲的是大脑的概况,我会尽量的减少专业描述,把目标定位在把握概貌从而启发思路上面。
不少人直至成年以后,在潜意识里,还能回忆起刚出生,突然见到强烈的光线时的那种不适感。并且这种感觉会在无意识的条件下时不时被唤醒。
这说明啊,咱们的大脑神经肯定不是从出生后才开始发育的。要如何衡量和把握这个过程呢?我们知道,大脑思考能力这种东西,本身就几乎没法去测量,虽然智力方面我们有某些测试和分数指标,而创造力就很难衡量了,情商的标准更是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而变化。
况且咱们人类的大脑里啊,还至少可以概括出三大类不同的功能,一类是植物性本能比如呼吸,我们正常人睁开眼睛可以看到东西,这些就是似乎不用去想的事情。第二类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本能反应,比如受到惊吓会大脑空白,这是因为遇到危险时,血液会迅速流向四肢,做好或者战斗或者逃跑或者昏迷装死等等本能性的反应,这些反应其实是有大脑指挥的,不过呢,并不需要我们主动去思考就能激发,而且还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比如变得更自信更坚强。这第三种才是我们聚焦的后天的社会性学习。因此啊,要了解这个大脑,还真挺不容易的。
不过呢,现代科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角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全貌。方式很多,我们只说对于孩子成长比较有参考价值和便于理解的四个方面。
首先,是我在讲座中提到过的,从物理重量方面的推断。一般认为婴儿出生时,平均大脑的物理重量在390克左右,相当于成年人的四分之一,而到了3岁,则一般超过1千克,达到60-70%,而12、3岁则已经接近成人大脑重量,达到90%了。我们折算一下就知道,0-3岁时平均每天新增大脑容量接近1克。据此推断,孩子无论在能力还是性格方面也会有类似的发展程度。
这种论断虽然很难去测量实证,但其角度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它让我们知道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每天迅猛的增长,并不会等待我们去做好准备才需要培养,孩子的教育是等不得的。也让我们明白孩子就是在日常的点滴中,不间断的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几乎一切东西。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而陪伴他的人才是他真正的学习对象。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老话的正确性也得到了验证。
第二个角度,来自于脑神经密度方面的一些研究。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孩子的脑神经发育会从零开始,逐步的开枝散叶,一直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密,直至成年。在脑神经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其发育或许在初期基本遵循这个模式,但后期却并不是这样。六岁孩子的脑神经密度竟然是大于13岁孩子的。如果说刚出生的孩子的脑神经密度图像个青草萌发的空地,星星点点,那么六岁孩子则像密集的灌木丛,偏向均匀分布,而13岁的孩子却像一片树林,许多主干非常粗壮,而有些区域却相对稀疏了。
这个现象有力的揭示了一个道理,孩子在前期的确就像我们一直形容的那样,是开放式不加选择的,像录音机摄像机一般吸收各种经验,自然的成长,而当他们逐渐长大之后,在自身的特质和环境的培养下,就变得具有偏向性和选择性,换句话说,就是开始强化很多个人习惯,也同时抛弃很多不再用到的经验。这样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意识和行为方式,而那些被强化后的习惯,如果是有益的,自然对成长有利,而如果是不好的,自然将来坏处多多。因此,我们谈早期教育,就是要抓住他在开放式不加选择的吸收阶段,通过良好的影响,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与行为模式。
然后呢,是关于大脑能力曲线的研究,也就是研究什么时候大脑的思维能力如何变化。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人的智力在12岁之前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在12-20岁间缓慢上升,过了20岁则开始维持。而一般来说个体的智力差异在婴幼儿时期是很小的,到老年时个体差异是最大的。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则研究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操作性能力都在十四五岁达到顶峰。过后则是长时间的平台期和下降期。所以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甚至提出一种叫做孩子才能递减法则的说法,当然这个说法有些吓人,我们也不用去想得太多以至于每天紧张的不得了,了解就行了。比如我们都能感受到现在的学习能力,往往不如小时候,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个我要提到的实验,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威克和生理学家戴蒙一起完成的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这个实验证明在条件优越,有很多玩具环境下长大的老鼠,比起只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老鼠,其大脑重量和构造,神经系统的发达性都要远远优于后者,也就是智力更加发达。它揭示了不同的培养环境对于大脑发育的影响。
打住,我们今天来说这些事情,可不是为了让大家对着术语和科研成果头痛。而只是为了帮助大家大致了解孩子大脑发育的概貌,做到心里有个数。同时我们需要再次提醒自己,这些研究和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具体年龄数字,仍然更多的只是基于群体统计,有一定参考意义,我们绝不应该用它来进行单独个体的核对比较。
不过,在忘掉那些数字之后,我们毕竟从这些关于大脑的基本研究中找到了一些方向性的东西。我们来总结一下。
我们的孩子大脑发育是很快的,他的学习方式在上学之前可能是天然开放式的吸收,并不是等到我们做好准备送他上学才开始学习,而是无时无刻不在玩耍和生活中学习。同样,我们不能指望把孩子的成长完全托付给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天然和孩子接触更多的家长自己,才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最大来源。而在具体的学习方向上,我们也不能等到一些敏感期有了明显表现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很多习惯的养成都是越早越好。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尽量为孩子营造丰富刺激的环境,无论是颜色、活动、沟通、玩耍方式,音乐艺术,都应当是越丰富越好。那么既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则应当加强学习,以及在有必要时,寻求一些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