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空心化与过度开发是并行的二个主题。房地产及开发区的"热"也许早已埋下了粮食危机的隐患。这是十年前的预感。
作为艺术的探寻者,去接受传统乡村泥土的洗礼并远离二重雾霾也许是一种"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这,不能说成逃避!
人生的意义有很多,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看着忙碌的人群;远离浮臊、阿庾、贪婪、虚伪无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山村是静谧的,老墙是有印迹的,生活是自给的,这也就是三进正岙的缘由。
第一次进正岙的自拍照。
中国的山村正在以弯道超车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时隔一年,上图同一视角己搞起了“小房地产”建设,不久的将来原汁原味的山村将不履存在!
在这个大致的视角处,三进正岙分别有了下面的三幅写生。
当自我感觉己控制驾驭了绘画文本之时,其实己被绘画所控制,它是以往的知识与经验的控制。
每次去正岙都奢望在语言上有所突破。从欲望到“突破”还有一段路程。
还是这个大致的视角产生了下面这幅写生。
这幅语言转换不太成功,似乎把正岙搞成了陕北,红色政权的思维总是在潜意识里翻腾!
生活的追求把我们这些画友们聚积在一起,喝酒、调侃、再喝酒、再调侃。画多、画少并不重要。甚至画画本身已退居二线。过程、休闲、空气、好水、泡茶、音乐、放松、快乐才是硬道理!
我们戏称:这叫休闲式写生!
登高望远有道是:大山峰上有道观,天师殿旁有"天眼”。
上图是第一次去正岙的写生。
此角度,天晴,"天眼"可见。
退到村外,于是就有了第三次进正岙的下面这幅。
“语言”随风去。最好的语言是没有“语言”,象风一祥自由。
初次去正岙尝试了下语言转换。
它们似乎都抽取了、解构了什么……
有时退就是进,进就是退。疼则不通,通则不疼。经络须打通。
想到了“文化”。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比如要“力透纸背”、“气韵生动”、还要“笔不到意到”。甚至要“气吞山河”、“意念杀人”!总之意义、念想大于效果。悬念大于科技!
于是乎,有观点认为:画画就是画画,别一天到晚嗐想、别动不动就满嘴的学术不学术的!
国人多疑,固好揣测。其实西方亦重虚构。甚至把虚构做得跟“真实"一般。如好莱坞大片中的“真实的虚构”。而我们的虚构则是把白蛇变娘子、娘子变白蛇。也许,二种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虚构的方向不同罢了。
因此,第二次进正岙(包括辗转雅寮、松阳),继续进行转换与解构。
第二次的“解构”似乎比第一次的“解构”少了一些“自由”的精神?
“第一视觉”?
这是第三次进正岙之前的粗浅思考。也是视觉疲劳后的思考。当图像“满目疮痍”,一地鸡毛滥觞之时,当下还有何值得进阶的形式?审美空间的不断压缩,浮臊的弥漫,艺术奇点的临近……,一切的一切犹如西伯利亚的坑洞。当甲烷大量外泄,引发的也许是生态的灾难。
“活在当下”是最好的诠释!
人类构筑的视网膜绘画,力图客观地反映世界的真实。这钟具象阶段的表现,我们称之为“第三视觉”;当人类不满足于这种重复的具象写实之后,诞生了解构主义,解构与重构得益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得益于人文科学的进步;这一阶段是人类的“第二视觉”阶段。当人类进入后现代、特别是接近人工智能的“奇点”之际,绘画艺术更多地承载了文化哲学的内核。这种走近绘画艺术的本源、本体趋势的阶段,我们赋予其“第一视觉”的地位。
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再来分"室外"与“室内";再来分“写生”与“创作”感觉是遇上了管孔与滑稽!
当我们心悟“第一视觉”于自然之上,我们的对话之门是敞开的,我们与物象的气息是连通的,就如同量子缠绕一般,我们与"自然"的“精神”是交融的,一句话我们是“在场”的!
当审视自我,不难发现中国式黑、白、灰统调色域同样存在审美疲劳现象。
当理性地分析“三大色系”我们看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的“黑土文化”、“黄土文化”所构成的华夏文明中,对于黑白的认知以“阴阳”、“太极”为观照,反观到绘画色彩的审美认知上,普遍推崇“黑、白、灰”为主导的统调色系,这在中国当下的诸多绘画作品中逞现一种主流趋势。其优点是:容易出效果,缺陷是:雷同、审美疲劳。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工业文化”所构成的科学、理性文明中,对于光谱色的认知,催生了精确还原客观视网膜状态下的视觉图像的色系模式(光源统调模式);与此同时由于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及心理科学、哲学的发展以及“文明的疑惑”所催生的“表现主义”的“滥觞”下的色本体色系摸式(色相摸式)。
显然,西方二大色系摸式普遍具有还原度高、设计感强、刺激力大的优势,但也存在过于理性,间或过于放任的审美缺陷。
当下,普遍以“黑、白、灰统调色系”为主流模式;“光谱统调色系”为学院模式;“本体色系统调”为当代表现摸式的格局。当然“三大色系”之间还有“合成”、融合之趋与空间。
性贤老师在“解构”这只大公鸡时,发现这只鸡头的眼框上有个红色的塑料夹。我联想起一档电视节目中的养鸡专业户的介绍。知道这只鸡好斗、凶猛。所以主人给它戴上了“眼镜”,让它无法啄咬其它的鸡。这就人为遮蔽了视角!
拓展视角,于是通过壁,产生……
“壁”可以是一堵墙,也可以是视框下的图像,“壁”是“平面”空间的延续。总之,视觉下的一切都是“壁”。
塞尔日•达内曾说:"所有的形式都是看着我们的面孔"。面对一座座经典、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我们能做的,是默默的耕耘;大胆的探索;超越自我!
我们期待升级版的“路上风景”第二回的相约!
文中引用了,晓东老师,性贤老师,玮明老师,平观老师,杨军老师拍摄的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毛局的醉隐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