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苏轼《东湖》
四川自古名人辈出,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等,他们的雅风余韵经百世不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是四川人;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五岁随父亲移居四川;还有杜甫,这位比肩诗仙的大诗人,也在蜀地生活了八年之久,写下无数辉煌的诗篇;“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都曾先后到过四川;“高岑刘白”等都曾在蜀地留下不朽的诗篇……
苏轼就出生于四川眉山境内,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年,眉山一县进士及第达13人之众,人杰地灵,全国瞩目。这样浓厚繁荣的蜀地文化,加上苏轼从小热爱读书,注定了苏轼不凡的一生。
蜀地的奇山秀水不仅给予了苏轼最早的陶冶和启迪,也让他跟我们今天成都平原的人一样,很少见到雪,于是苏轼对于下雪始终保持一种孩子般的欢悦之情。这种感情在他后来到凤翔任职的一首诗可以读出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这是苏轼早期的一首诗,苏轼在陕西凤翔任签判,当时北宋的政治制度已存在诸多问题,积重难返,官吏勤勉尽责固然重要,但是日益激化的矛盾,牵一发而动全身,苏轼感到处处掣肘。
一天夜里,寒风阵阵,白雪纷纷。第二天一早,苏轼就迫不及待地去探雪:微雪的早晨,南溪显得格外美丽,朱红的小桥映着洁白的原野。苏轼迎着黎明的曙色,骑马跨过小桥,穿行于错落的榛树林,(像个孩子一样)看纷纷的雪花从枝头飘落。
诗人高兴的发现,自己“最先犯晓过朱桥”,自己是南溪最早的游客,于是得以独赏这一份清幽的美景。
但是紧接着,他马上想到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穷困老百姓该当如何?村子里的人屋子破漏,风雪萧萧的夜晚没有一处温暖的地方可以安睡,可是有谁来怜悯他们呢?
怪不得从早到晚悄然无声,是因为他们饥饿无力的缘故啊!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乌鸦好像知道诗人的来意,蓦然惊飞,震落雪花片片,算是为诗人助兴了。
然而,黄昏落日,暮鸦惊飞,寒风凄厉,此情此景,怎不凄凉!
诗人从小生活在成都平原,实在难掩下雪的喜悦,诗的前四句也写尽探雪的欢愉。
但是诗人触景伤情,想到天下穷苦老百姓,便也难以尽兴了。探雪的欢愉更突出了后面穷人饥寒交迫的悲哀。
想必此时苏轼想到的应是:下雪真好!安得广厦千万间……
兄台留步,留下你的小心心可好?
若你愿意讨论一二,欢迎留言,十二必定一一回复,谢谢你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