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内向,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否定的,这是与外向的人相比较而言,但实际上,内向、外向的人各有所长,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有时候,内向的人因为其敏感、善于思考的特性,在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根据国外机构的调查显示,在众多的成功人士当中,内向者的比例占了近乎70%。那些知名人士,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巴菲特、比尔盖茨、村上春树等人,都是典型的内向。
虽然内向者会有更大的成就,但人们往往默认内向的人不善于沟通,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在作者看来,内向和外向的人,本应都善于沟通。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书中,从四个角度分析了要怎么与他人沟通,首先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发挥独特之处,再者是交流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是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且努力让自己变得有趣,最后是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感受对方的需求。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就能够与他人愉快地交流。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迈克·贝克特尔,是美国的一名金牌培训讲师,长年专注沟通力的培训,在出版这本书之前,已经出版过另一本关于沟通的书,在这之后,也出版了许多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疯狂行为学》。作为一名沟通力的培训讲师,他先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形式的讲座,帮助许多人解决沟通难题。
01沟通是双向的
内向的人往往很敏感,在面对问题时,经常原因归结到自身,产生内疚感。面对沟通的失败,他们往往会觉得是自己不善于沟通,不会说话导致沟通失败,进而产生挫折感,并带入到将来的交流中,不断的交流失败,会产生更多“我不适合交流”的想法,然后产生更多沟通的失败,于是对自己下了定论“我不擅长交流。”
其实,在贝克特尔看来,沟通是双向的过程,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人就要倾听,再回应,如果没有倾听,只有一个人在说话,那就是独白,如果两个人都在说话,没有倾听,那是两个人在独白。只有有来有回的说话,才是沟通。
内向的人将交流不好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而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及时回应,是过度敏感的表现,如果他能够认识到沟通其实是双向的,一方再真诚、善良,另一方没有回应,沟通也只会走向失败,所以,许多时候,不是内向者不擅长沟通,而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沟通对象,甚至有时候,是内向者使用了错误的沟通方法,导致不良的沟通效果。
002内向的你也可以成为沟通达人
内向的人往往购买了许多沟通类的书籍,希望学习书中的技巧能够变得善于交流、开朗,但是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他们都会放弃,因为在练习过程中,他们感到非常难以适应,对他们而言,这些沟通技巧太困难了,于是他们选择了放弃。其实,这是正常的。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生长在麻田里,不用去扶持,他自己就会长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我们的世界,外向的人倾向于说话,他们的声音遍布全世界,他们出的书籍遍布全世界,内向的人的周围,都是外向的人,他们所传授的沟通技巧,也是针对外向的人,当然就不适用与内向的人,所以这些试图通过看书、学习技巧的人,就难以变成沟通达人。
在贝克特尔看来,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各有特质,只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都可以成为沟通达人。因为内向的人往往心细,思考有深度,而且更容易践行交流时的结论,而外向的人不同,他们思维较为发散,经常能主导交流气氛,是让沟通持续下去的主导者,但对于交流得出的结论,外向的人往往难以去践行。所以内向与外向互为补充,内向的人只要掌握合适的沟通技巧,发挥自己心细、思考有深度的特征,就能够成为沟通达人。
03沟通中的小障碍
牛头不对马嘴,是许多人面对答非所问的情况时经常说的话,这种答非所问,许多人以为是没有听清楚,其实,这里面往往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误解。
在贝克特尔看来,每个人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一样,对同一事物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对热也有一千个理解,生活在非洲的黑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耐热的动物,结果来了广州,才发现中国的“热”和非洲的“热”不是一样的热。这种对同一词汇的不同理解,也发生在更多的领域,对美丑的判断,就更为明显了。
这种理解的差异,在沟通中更为致命,当领导要求当秘书的你去订一张机票,如果你把领导的要求理解为订一张机票,就很容易被开除,因为领导让你帮忙订机票的是为了出差。好的秘书,不仅会把机票订下来,还会帮领导安排出差过程的食宿问题,甚至帮领导预约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