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在销售中性格介于内外向之间的人员业绩最高,这群人就是Ambiver。他们往往是最好的营销人员。因为他们能够敏感地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无论面对内向者还是外向者。
L先生说将Ambiver暂翻译为[灵活者],并总结了灵活者的他特点:
他们有时候喜欢社交、冒险、探索,有时候又喜欢独处。
虽然现在有关研究还不多,但从此以后,除了内向者和外向者,我们又多了一个[灵活者]。那以前我们做各种猜测后,对自己的判断对不对呢?
我们看星座会觉得和自己很像,是因为有巴纳姆效应,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试验证明的。
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差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那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两份结果,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最后认为后者更准确的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也就是,我们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即使有的时候我们看星座的描述,不自觉的会产生巴纳姆效应,但依然会有人觉得某些方面不像自己,而另一个星座和自己更像。
也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其实是知道这些测试所描述的,不全是真实的自己。抛开看星盘这样更个性化的了解自我,其实任何的测试,都只能了解部分的我们。
虽然只是部分,也能帮助我们见到一部分自己都没注意的自己。只是想要完全的了解自己,还需要和其他的部分进行拼接。也需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方式方法,将那些碎片粘合成我们真实的模样。
有一天这些收集的部分连成了一整片“大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真实的自己。
PS:原本想要写一写能够量化自己的方法,但是觉得还是不够完善,就没有写出来。希望可以在足够完善的时候,再发出来让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