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时候,脑子里有经常会有一些事和一些话想用文字来记录,可是没思路,就想着等有空了整理好了再组织语言写吧。但当你真正有时间静下来,坐在电脑旁正儿八经展开架势想要写时,脑子却一片空白了,之前那么多想写的内容都去哪了,愣是回忆不出一件了。智能手机和各种App的出现如同雨后春笋,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便利,最好的时间遇到了最好的你——简书,想写时打开“写文章”,随时记录,哪怕是流水,那也是最真实的所在!
今早拿起《诗经》跟着国学群的老师们准备诵读时,读到“之zhi”“在zai”“士shi”“蟀shuai”这些平舌和翘舌音时,就又开始想媛宝了。她在家听到我发音不准时,读完就帮我指正,现在她去参加夏令营学习新的知识了,我也只能自我感觉了。孩子总说:“妈妈,你是我的良师益友,能做你的孩子,我很幸福!”我想说的是:“孩子,其实你才是妈妈的老师,你教会我要自强自立,女子本弱为母则强的道理,也让我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便能跟上你的脚步……”
读经回首一望,坚持已经一年多了,非常庆幸能碰到恩师刘老师和一群正能量的师友们。每次见到刘老师,都会有一种见着妈妈的亲切感和久违感,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她在我迷茫时给予我指引,收获时愿意听我分享,无话不谈,毫不生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读,大量的读,其他的你想要的交给时间就好!要说读经典后有很大的改变我不敢保证,但它能潜移默化的通过细小来说明。
打个深有体会的两个比方,媛宝以前上学放学后都是根据心情,想和你说话了就问候一声,当她把《弟子规》包本后,“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正在悄然生效。
后来我让她帮忙分析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她也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了:就是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平时在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会对身体不好。长大以后,要是有了工作,不能随便就跳槽换工作,那样很可能会一事无成。
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一个孩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怕父母为自己而担心,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她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她也就忽略了。我们要体会到,它主要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惦记在心,常常有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我想要是深刻领会了这些道理的孩子们,他们长大后出到社会工作了,也肯定是相对稳定的!
还有一次,就在前两天外婆家时,我交完作业以后忘记合上书本就去忙活其他事了,媛宝看到“无衣”,便对我说:“老妈,这篇好短,我们来比赛谁先背会?”(这是平时鼓励她记忆力好的一种方式,次次都是她赢,给足她自信,哈哈),我立马答应了,结果不用想肯定又是她先会背的。打铁要趁热,于是我问她:“媛媛,你知道无衣它所写的意思吗?妈妈也不会,要不我们问问度娘吧?”孩子满心欢喜的打开浏览器,就搜出译文读了起来:“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七套衣。它们不比你做的,又舒适来又漂亮。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六套衣。它们不比你做的,又舒适来又暖和!”写这首诗的作者因为某些原因与妻子阴阳相隔,这是睹物思人的表达方式,如此一来,不仅她加深了记忆,连我也会背诵了。此生的良师益友,何须求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