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四立,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人们对四立怀有格外的礼敬之心。古时天子需要前呼后拥地恭迎每个季节的来临,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礼记》中描述:“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非常重视立冬。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别深秋的温婉与古韵,迎接冬日的肃穆与寂静。万物之“藏”,从立冬之日开始了。
这不单是指农作物与即将冬眠的动物,同样适用于人们的内心,冬季正是调养身心的好时机。
①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二候地始冻: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唐朝元稹在他的《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中对立冬三候作了描述: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冬”是“终”的意思,《说文解字》上说:“四时尽也。”冬字下面的两点,表示水凝为冰。立冬的第一个物候就是“水始冰”,河水才刚刚开始结冰,薄薄的,扔块石子就破了,不能上去玩。
随着霜降到来,天气慢慢转寒,而立冬之日到来,地上,湖水上,坑洼里慢慢结起冰了。
蟾是两栖动物,它们对环境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类群,天气变冷,他们也要找洞钻进去过冬了,而天上的往南飞的大雁也越来越少了,霜降之前,天气变冷,大雁早已南飞。
把晒好的谷子种子都收藏好,想必这时候大家都已经把田里稻谷都收割好了,留些种子待明年好播种啊,天气越来越寒冷了,也要做一件皮裘保暖啊。
雉即指野鸡,野鸡是一种大鸟,蜃为大蛤,在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到立冬后野鸡便变成大蛤了。
因为古人认为立冬时候海边就会出现很大蛤,而野鸡就不见。再到了春暖花开之时,野鸡出来了,在湖水中荡漾,这时候海边的大蛤却也不见了,所以说“化蜃不将难”。
②冬是静思的季节,所以冬天正是读书天。天寒地冻的时刻,晨起开窗,吸一口初冬的冷冽寒气唤醒身体,躲在温暖的小屋里畅读,岂不美哉!
宋朝紫金霜在《立冬》中写道: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一夜北风紧,满池枯荷水浅,黄杨树挺立风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白桦树稀稀落落挂着残叶。盈门的白霜,寒气袭人。这时多妙啊,点上一个小火炉,借着窗户透进来的残光,正好读书。如果再下点雪,梅花映雪,是多么的温暖而美好哦。
李白在立冬日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原来天冷了诗仙也偷懒,醉眼里看砚台上的墨渍花纹,还以为是大雪落满村庄呢。不妨以诗兴慰冬寒。
③说到冬天,总是与吃有关。记忆中的冬天有热气腾腾的火锅,爆香的炒栗子烤红薯,还有寒风中手里拿着那串糖葫芦。冬日漫漫,外面寒冷有风大作,唯有捧在手中的吃食与对坐言笑晏晏的人儿分外温暖。不如就,热茶暖饭,羊蝎子炒栗子,吃吃喝喝过一冬。
文人中的吃客大有人在,梁实秋,汪曾祺,各有各的特质。朱自清曾在《冬天》一文里写道: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那些食材总是和一个人一段感情相伴一起,愈久愈难忘。
“立冬补冬,不补嘴空。”这补冬的规矩便是吃水饺。饺子两边翘翘,中间圆鼓鼓,看起来就像是人的耳朵,所以饺子也叫“娇耳”。因此一句“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便为吃饺子提供了最好的理由。一口下肚,从嘴暖到心,再一口,这份冬日的快乐就入了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