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我的小豆豆
“能不能坐好?老师上课了!”
“立正!在队列里你要怎么站?”
不是上课小狗趴,就是站队葛优靠,言语中稍有问责,他就看着你往后躲啊躲,最后跑到队伍最后一位,直至离队。天啊,挑战来了!
叫也不理你,一提高嗓门他就捂住耳朵蹲下,奶声奶气的说:太吵了,我好害怕!
他就是第一天上学被我被关注到的小家伙。比一般的孩子个头要矮一些,有点蘑菇头,大眼睛,长得白净,穿得利索。我一下子想起来黑柳彻子书里的小豆豆。就先叫他“小豆豆”吧。
小豆豆现在躲在班级队伍十多米远的地方拖着下巴蹲着。一双大眼睛时不时的盯着队伍,不想加入也不想离得太远。
显然两个月的长假,离开父母去适应这样一个陌生环境,孩子需要用自己的方式,花时间去寻找属于他的安全感。在集体找到位置,找到归属感。
我慢慢走过去,像靠近一只有些受惊的小鹿一样。
“今天是谁送你来的?”“是爸爸”。奶气太重,以至于我又确认一遍“是爸爸吗?”
“那今天爸爸给你读家书的时候,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不知道”
“是现在这样吗?”……
“我觉得你也不想这样,是吧?如果你考虑回到队伍里,我可以让杨老师还你排头的位置!”“看看咱俩谁先回去?”
孩子一直蹲着原地打转,始终有一只手抓着我最长的中指不放。有时候还会来回摸你的手。抚摸,想找一种感觉。一开始,我有些不太自然,慢慢的,我感觉到那就是刚上学的女儿放学时一定要抓我手走回家的感觉。
当我要求我们一起站队的时候,他松开我的手蹲着走开了。我没有说什么,还不到时候吧!“再等等”我告诉自己。
我站在队伍旁边,眼睛一直锁定着他。而他也不是的用眼睛锁定着队伍,和大家保持着他的安全距离。
我再一次过去和他协商。他选择回教室趴着,我没有拒绝,并送他一句话:在自己位置保持安静。快下课了,他举着手跑向我。“痒,它咬我。我一下把它打死了。”小手上还有斑斑血迹。我要怎么解决?面对他的求助,我感到他在向我靠拢。转机来了!我说:“你自己一人在教室,蚊子就会欺负你。如果你和大家在一起呢?我没有发现队伍里有被咬的同学啊!我故意学着他的调说话。
“……你考虑,回到队伍里来吗?”他一直重复着:“我被咬了”这句话。我觉得这是一种信号,他同意了。“如果你选择站到队伍里,我可以考虑让你在最前面,杨老师还能随时保护你!后面的事,你就能猜到了。
有些意外的是之后的许多天,有同学还有老师给我送上小报告,我也没有“特殊照顾”他,而是坚持让他站在他开始习惯的排头位置。并悄悄叮嘱他一句话:“你站好了,后面的同学也会一样。”他还是会站不住,向后抱抱身后的同学。那又怎样呢?我相信他,我也相信自己的决定。时间,会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有一天放学,他走到我身边看看我,并习惯的站在队伍排头。我想表扬一下他。这时我想起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来,帮我去拿一下咱们班的班牌。”大家显然感觉到这是好事。有同学开始告状说他上课不听话,一直躲在桌子下面。我只是笑笑。“小豆豆,我表扬你两件事。你今天很自觉地来站队,第二谢谢你给老师帮忙”。
那一天我们站队放学。他又抓我的手不停的摸,嘴里嘟囔着着:老师做爸爸妈妈。声音不大,但是我听见了,这最好的奖励!
认识小豆豆已八天,不知道他结识我,是不是一种幸福?换做6年前,没有与他同岁的女儿,没有“归属感”“给与选择、不评判”的阿德勒理念,我万万做不到今天这样。
而我,也把这个一年级的小豆豆当作教育的道场,当作知行合一的修炼,我也是幸福的!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期待小豆豆后面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