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朴素的农家饭桌上,不少嫩生生的蔬菜特有点魅力,只用叫一声菜名,便会令你的齿间舌下滋出字滋的哈喇子来,譬如“香椿芽儿”就是这样一种让你欲罢不能的初春蔬菜。
香椿芽儿,也叫香椿叶儿,香椿叶子。哈,“芽儿”和“叶子”——从讲究点的人之嘴里说出来还是有点区别的,其中“香椿芽儿”“香椿叶子”更早更香嫩,譬如说“包子馅儿”和“饺子馅儿”。此外,该蔬菜还有不少更加亲子化的土名:如香椿头头、香椿芽芽,香椿脑脑,春羞儿,春姑娘,春呶呶·······是北方早春上市的树生蔬菜。近些年来农村蔬菜大棚越来越多,香椿芽渐渐不如此前霸气了,但吸引力仍然不见减多少。
香椿的营养价值较高,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丝、铁、磷、钙等多种营养成分。厨房里的婆姨说不出班多道道来,左来右去就俩词笑吟吟出口:可口,好吃!
早春的香椿头无丝干净,有浓郁的香味,尤其以山村农家小院中的那种野生头茬香椿芽儿为最佳,惹人最具爱意。
香椿芽儿以谷雨前为佳,应吃早、吃鲜、吃嫩;谷雨后,其纤维老化,口感乏味,营养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农谚“吃春不吃熟”既是也。
笔者今年已经近七十岁,呵呵距万物最共同的归宿已经没几年了。但着实说,香椿乃最早留在脑子里的“吃头”,当时家家户户孩子都多,女孩子会领着几乎同龄的小伙伴采集香椿芽儿。到了对方家院落,女孩子只一个眼色足够,身手溜达的男孩子会快速爬上椿树采摘椿菜。女娃儿偶然也会动手,只笑吟吟站在树下操着一只铁钩子做做样子而已,反正有人动手。
需要顺便在此提一句的是:香椿芽儿先天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名叫“臭椿芽儿”。此物乍一看跟“香椿芽儿”无甚差别,实际上差别大大:香椿者,贵在起香味缠绵,香椿芽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浓香,令人欲罢不能,而臭椿芽则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敏感者都有作呕的感觉,吃进肚里还有毒。
香椿的树皮呈条状剥落,表面略微粗糙一点,显得质朴无华,更具农家习惯,而臭椿的树皮则比较光滑,是不是更受木匠的青睐,那就不知道了。此外,香椿的果实是圆圆的蒴果,表面光滑,带有喜气,而臭椿的果实是翅果,表皮有褶皱,似乎有过很大冤屈而未能解除,导致眼下只能多用于木材或园林绿化。二者的共同点是,椿木躯干笔直,用“伟岸,“挺拔”和“端正”都不为过,解木板则更出料。
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平、无毒,有开胃爽神、祛风除湿、止血利气、消火解毒的功效,故民间有“常食香椿芽儿不染病”的说法。现代医学及临床经验也表明,香椿能保肝、利肺、健脾,补血、舒筋。对治疮痛肿毒有较好疗效;民间用香椿煮水服用,治疗高烧头晕等病。
由于自家的王者地位,文人雅士们留下的诗词曲里涉及香椿芽儿的可真不少。苏轼在《春菜》一诗中提到香椿:“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元代文人李濂在《村居》中写道:“留客剪椿芽”。明代文人李濂在《村居》中提到:“留客剪椿芽”。清代文人牟融在《送徐浩》一诗中提到:“堂上椿萱雪满头”。晚清文人康有为写有《咏香椿》一诗:“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