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某个读者群里,有位读者提到了自己的某个观点:
“A固然牛逼”
“但是里面真正厉害的文章有多少“
“文艺范,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
“解决不了经世济民的问题“
其实,我蛮赞同他的观点的。
A里的文章,我也读过一部分,有些文笔优美,确实感触颇深; 但有些确实是隔靴挠痒。用先生的一句话就是:先举个例子,然后说些道理。而这个道理,在 “易经“,”道德经“或”论语“里讲的又头头是道,哪一部都比你的强。
如果在前几年看到这些观点,我即便觉得有道理,但仍然会有兴致的看当代小清新写的鸡汤文。只是在读了这么多年的鸡汤文之后,发现作者所有的观点,自己早已在生活中体会。读过生活这本书后,再去读当代的鸡汤文,总有种小儿科的感觉。
既然自己都对鸡汤产生了抵触,那为什么自己还在做公众号熬炖鸡汤呢?
鸡汤的熬制
盗心随笔
当初写公众号,完全是为了吐槽。所有的道德标准与普通大众的认知,都告诉你做个懂事的孩子,做个靠谱的父母,做个孝顺的儿媳。而一个人在环境与内心的双重压力下,时间久了,总会发酵出一些变异了的恶苗。而这些恶苗总会在我们内心深处钻根发芽,等到我们用理智的情感去镇压它时,郁积的恶苗使劲地膨胀,想要挤爆我们的胸膛,让我们痛不欲生。而我试着寻找一种减压,而又不打扰别人的方式,最后我想到了公众号,想通过它与和我有同样经历,同样烦恼的读者,产生共鸣,产生互相的慰藉。
后来,我调节好了自己的生活,就不再在公众号上大肆宣扬自己的不幸。突然间,发现自己没有写公众号的灵感和动力了。我仔细的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突然的改变,源于把日常生活安排的紧紧的。而这些所谓调整生活的方式,是我曾经在鸡汤文中看到无数次的,也是自己曾经在实践中,深深体会的。可是为什么曾经我就是没有想到用这种方式去改变呢?
这应该就是行为延迟于思想的直接恶果。当我们意识到了某些理念,而没有立即付诸于行动时,随着时间的延迟,会更难采取行动,然后对当初的思想理念产生轻视,甚至觉得作者为赚钱,无限扩大某些道理。
而对于亲身经历此事的我来说,作者口中的那些大道理,其实是真的源于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反醒。那为什么大家理解的都差不多,还要用多篇鸡汤文来强调呢?
鸡汤的给养
盗心随笔
这就好比对待一个没有食欲的病人一样,大家总归要你一句、我一句,苦口婆心的劝着你去喝鸡汤,即使你抵触,恶心,但还是希望你能干掉这杯鸡汤,因为它的确有助于你的身体。
你说那我可以直接去看更有道理的《易经》、《道德经》,甚至《论语》啊,干嘛要去读你的鸡汤呢?可是,你干嘛不自己去炖一锅鸡汤呢?更有道理的书是文言文写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都有耐心去读完的。我们需要鸡汤文,需要它帮我们分门别类,译成更通俗易懂的家常话,让我们好消化。
我们需要鸡汤文,即使它已枯燥不堪,即使你已耳熟能详。它就像妈妈的唠叨,就是那么朴素,就是那么直白,就是那么让你心烦,让你听不进去,但它却实实在在的是为你好,是希望你能更好。
有人说现在都已经成了毒鸡汤了。可是妈妈的唠叨不也这样吗?父母受制于环境与时代,他们的思想有些已经固步自封,他们对你有诸多不理解,对你的选择有诸多的干扰。这杯毒鸡汤就好比是思想落后的父母,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为难了你,但终究还是为你好。你所能做的就是鉴别好这杯鸡汤,然后决定是干杯还是丢掉。
作者:心语,有才有貌的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