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俗话说,脚到不了的地方,让书本带着我们去。
尤其是带孩子后,会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也会买书回家来看,更是经常看到朋友圈的宝妈们晒自家孩子看书的各种场景,看书成了我们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看书的时间一般在晚上,当孩子都入睡了以后,会有一些自己的时间,所以我看的基本上都是电子书。
看电子书与看纸质书最大的区别就是能看到书友的评论,刚开始我很疑惑。心想,看书不就是一种享受吗?哪来那么多想法啊,净耽误时间!
我继续坚持我的方法———享受型看书。直到有一次,女儿问我在看什么书,我说了书名后,女儿很感兴趣,让我说给她听听。
我原本以为我可以讲得很精彩的,自信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有的,却寥寥数语就把一本书给讲完了,跟我想象的相去甚远。
回到家后,我整夜难免,思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我明明看得那么仔细,却为何没啥可讲呢?
后来我终于发现,我看书真的只是“看过”,一味地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却从未想过情节为什么会这样展开?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
人家说雁过还留痕呢!我这真是一点痕迹都不留啊!
我也看到很多写如何阅读的书里提到,要有目的的阅读,这样我们才会有所收获。当时的我很是不屑,心想:“要那么功利吗,看书还得有目的,还要不要人活了?”
可经过女儿的这次事件后,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我不再认为看书只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甚至只是无聊时用来打发时间的一种形式。
我开始思考读书可以带给我们的改变,不管是知识还是认知,这些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是书里的智慧在引领着我们前进,是前人的人生经验与哲学,让我们少走了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所以,一件事情,如果自己的认知没有改变,即使旁人说得再有道理,我们自己不认可,那又有什么用呢?
比如一个人抽烟成瘾,家里人也常常劝他不要抽烟,这样对身体不好。他一边答应着,一边背着家里人抽,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抽烟带来的危害,并未下定决心要去做戒烟这么一件事。反之,当他自己认识到抽烟的危害,决定戒烟时,家里人什么也不用做,他就能把烟戒了。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后来我发现,这就是认知的问题。有句话说得很好,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当一个人的认知改变了,他自身的改变是由内而外的,不需要强迫、也不用坚持,很自然的那件事就成了,因为他会享受做那件事的过程。
改变从认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