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庄子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出自《庄子·胠箧》,但问题来了,庄子说的“圣人”,包不包括老子呢?
一般认为,庄子这句话针锋相对的,是儒家圣人。因为儒家推崇仁义道德,对君子、小人的区分相当严格,对礼仪的遵守又近乎刻板,这些都令崇尚精神绝对自由的庄子有所不满,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与《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问题在于,老子的《道德经》里也多次出现“圣人”,而且都是正面形象,如: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第二章)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我统计了一下,整部《道德经》八十一章,提到“圣人”的地方约二十处,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深刻体察道的、有大智慧的人物。毫无疑问,老子是极为推崇“圣人”的,这与老子主张的“绝圣弃智”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因为所谓的“圣人”,是后人加的,他们本身并不以此自视。老子的“圣人”,都是“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的。所以说,此“圣”非彼“圣”,就像机智和睿智不是一个概念。
但在后人看来,老子和他在《道德经》里推崇的圣人也并无二致。 既然如此,作为老子学说继承人的庄子,为什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呢,这不是把老子也“装”进去了吗?
这个问题在庄子看来,或许根本不是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把他“装”进去?
与老子循循善诱不同,庄子一贯是犀利的,是戏谑的,是好发惊人之语的。
《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在庄子看来,圣人的出现,就是天下皆知的大美、大善,实际上这已经是恶与不善,这正是老庄的辩证哲学思想。 现实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已成为世人的偶像,而他的主张已成为信仰,成为不可辩驳的“圣人之道”,那么世间将不可避免存在更多纷争。这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也是“不尚贤,使民不争”思想的发展。
一句话,庄子认为世间就不应该有圣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至少精神是自由的,没有崇拜,更没有盲目崇拜。 在这一点上,恐怕他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