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骤降,我那件老棉袄,拉锁彻底坏了。于是我打开了淘宝,在双十一之后,我开始购物了。没有赶上全民狂欢,但也排在狂欢过后的人们之后等着取快递。
购物带给了我什么?每当我打开支付宝,打开微信钱包,打开网上银行,盘算自己还能撑多久时,总感觉零零散散的消费很多都归算到网上购物头上。有很多东西,买了却没有怎么用,堆在角落里开始生灰,甚至还会嫌弃它占地方,丢掉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很多物件快速成为生活的过客,它并没有实现我期待的效益,便跟着其它垃圾断送了短暂的生命。这并不是大多数物品的例子,更多的是占据某个角落,很久很久,从左边的抽屉挪到右边的旮旯,偶尔征用,总在被遗忘。(大部分是我买过的书吧。)
想起我第一次买化妆品的时候,一个深夜,一个失眠满脸泛油光的大学生,一个还有点电的手机。每个人都想让生活变得更好,这是自然,然而习惯太难养成,而物品却似乎很容易得到,尤其是有了花呗的存在,为未来投资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为什么没有男朋友?是因为不注重自我包装吧,那就买点化妆品;为什么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是因为没有做计划的习惯,要不买个手账本吧;为什么越来越胖,是因为平常不锻炼,要不买个瑜伽垫锻炼锻炼;为什么没有深度,是因为看书少吧,买什么书好呢……
物资匮乏的时候,先辈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我们似乎为了各种目的永远都在创造条件,因为条件创造起来似乎很简单,打开网购平台,点击几下,然后等待。我们期待用物品塑造出一个幻想中的自己,却迷失在物品中,很快习惯打败新鲜感,生活回归到当初的模样,甚至忘记当初为什么“剁手”。也许是因为容易遗忘,我们很容易再次陷入这种不停购物的怪圈。
诚然,很多购物的念头都出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许我做出些改变,生活能够焕然一新,也说不定呢?我会因为背上新买的背包,满心欢喜地去上课;也会因为戴上隐形眼镜,觉得眼睛炯炯有神;还会因为买回来的资料书,决定好好学习这个科目……然而,我们看中的情绪是短暂的,对一件物品的价值,尤其是新添置的物品,常常依附于你对它的使用习惯(不包含满含情谊的物品。)
所以,总结来说,如果下定决心要买一件新东西,先看自己的时间成本和意念是否允许自己培养出新的使用习惯。比如我入手的瑜伽垫,也只使用了几个星期,夹在缝里睡大觉;跳绳更是只用了一次就束之高阁;隐形眼镜因为取下来太难受;大量购入的英文原版书(纸质版+电子版),我怀疑三五年都看不完。
我当然也希望未来能变得更好,业务能力强且英姿飒爽,但这并不来自物品的堆砌,而是来自一点一滴的习惯培养,试错,改错,学习,训练,周而复始。
最后,棉袄还是要买的,北京的冬天真的太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