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公众号有一段时间了,最大感受是—惨淡!
从最初只有2个用户(也就是我和我老婆),到发动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关注,现在也才只有28个粉丝。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随时能听到一个声音:“我要涨粉!我要涨粉!”
我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比如花大量时间读书输入以提高文章质量,增强排版,把文章丢到各种群里求点击求关注,然而,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
很多人都说,启动期必须要熬过去,除了想尽一切办法吸引粉丝没其他办法,人家马化腾当年还乔装小姑娘在OICQ里和抠脚大汉聊天呢。
没错,这个阶段要低声下气,要忍辱负重,要放下无效自尊,要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但如果我告诉你,除了充分发挥“不脸精神”外,其实涨粉还有成本更低、更体面的科学方法呢?
你肯定会说,一个只有28人关注的弱鸡还好意思来指导我?
别急,如果读完了文章,你不由自主地点了一个赞,或者默默关注了这个账号,那就说明这篇文章介绍的方法,对你来说还是有点用的。
况且,这些方法,并非我的原创,而是来自结合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一本教你如何影响他人的书——《细节》。
它阐述了一个有点颠覆性的道理:当你打算影响他人行为时,最微小的做法改变,往往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别忽视人们的逆反心理
2009年,英国税务海关总署遇到一个棘手问题:有太多国民不按时交税。
他们尝试了很多沟通手段,比如强调要缴纳利息、滞纳金,告知有可能吃官司等,但都没有明显效果。
直到咨询《细节》一书作者以后,税务部门在缴税通知函上添加了一句话,税务清缴率从原来的57%变成了86%。
这句话是什么?
截至目前,已经有XX人(一个相当大的数字)按时纳税了。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
其实这句话看似普通,背后却有一个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科学家称之为社会认同原理(social proof)。
动物喜欢成群结队,群居性昆虫最爱扎堆。进化让所有“跟着大伙做总没错”的家伙基因延续下来,那些喜欢特立独行的呢?都Game Over了。
在忙碌的、信息量超载的社会里,大伙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是一个相当高效的捷径。看哪场电影,选择哪个餐馆,选人多的一般不会错。
但是注意,虽然人们愿意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但是,在安全无虞情况下,人们更喜欢强调自己的独特,彰显自我个性。
如果你邀请别人读你的文章时说:我这篇文章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和写作,展现了很多东西,很多人看了都说好,你也来看看吧。
凭什么?我的时间和注意力这么珍贵,有看你文章的时间,我还要再开一局王者农药呢。
看看,逆反心理起作用了。此时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有人引导人们去做某事的时候,一般来说,人们会更加在意违背(而不是顺应)社会规范的代价和好处。
因此,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你最好提醒一下受众:如果违反你所倡导的那个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你认为别人发了文章,应该支持一下是社会规范,那最有效的措辞是强调违背这条规范的人有何负面特质。如“那些恳请你帮忙都懒得理的人,真是有点冷酷啊”。
如果你认为别人发文章不点击才是正常的社会规范,那最有效的措辞就变成违背这条规范的人有何正面特质。如“那些能帮忙点击文章的人,真是非常乐于鼓励他人啊”。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怎么知道受众认可的社会规范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你的观察和判断了,在思考如何措辞之前,应该先判断一下受众对“帮助别人点击文章”这事究竟是怎么考虑的,然后再把某种特质与违反该规范的人关联起来。
如果我希望提高这篇文章的点击率,我会这样措辞:作为一个还没获得原创的公众号新手,恳请大家帮我点击一下文章。在此先谢过乐于鼓励他人的你啦。
看到这里,请回忆一下,在你点开文章时,有没有被这种措辞影响了一点点?
大声喊出Ta的名字
有个场景你可能很熟悉:在大会现场,领导还没来,会议室一片嘈杂,大家正热络地聊天,你和一个同事聊得正high,突然听到远处有人提到了你的名字,你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转移过去,就好像你头上竖着一个隐形雷达,随时监测着周边环境。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以至于心理学家专门给它起了个名字:鸡尾酒会现象(The Cocktail Party Phenomenon)。它阐释了一个事实:我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名字。
任何说服策略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因此,清楚而多次提到对方的名字是一个很有道理的做法。
英国医院曾经非常苦恼病人预约而不来治疗,病人爽约看似小事,但每年却能给英国的“国民保健系统”造成大约8亿英镑的损失。后来,研究者发现:用短信提醒病人按时参加治疗时,如果在短信中把患者名字加上,爽约率就会比从前不加名字时降低57%。
你在客厅沙发上玩手机,老婆在卧室喊你给她倒一杯水。开始她声音温柔,呼唤你的爱称,你听到了,也答应了,但就是坐着不动。这时,老婆突然喊你全名,你马上就会跳起来,迅速落实。
你把一篇文章丢到一个群里,剩下的时间静待点击率蹭蹭上涨,而实际上,你根本就没引起大家的注意。
因此,下次再发文章希望获得点击率时,别忘了喊出对方的名字。哪怕是一个微信群,也尽量概括出大家的共同点。
概括共同点,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英国一位叫做马克.莱文(Mark Levine)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请了一群曼联队的死忠粉球迷做问卷,填好问卷后,他们需要穿越校园走到另外一栋楼里,参加下一阶段研究。在路上,曼联队球迷将会看到一个慢跑的人(实验人员假扮)摔了一跤,而且伤得不轻。
第一种情况,慢跑的人穿着一件无字白色上衣。第二种情况,他穿一件曼联队球衣。第三种情况,他要穿曼联死对头——利物浦队球衣。
实验结果如下,慢跑者穿白色上衣时,有1/3的曼联球迷停下来帮忙了。慢跑者穿曼联队球衣时,绝大多数人都帮忙了。但是,当慢跑者穿利物浦队球衣时,几乎就没有人停下来。
这个情况说明,人们最愿意帮助自己的“同类”。
因此,你需要大家帮助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的共同身份上。而且,这些共同点最好还是非比寻常的,越不常见越好。
让你的读者再爱你一点
如果你已经成功吸引读者点开了你的文章,想不想再让他们帮你点个赞呢?
呸!想得美。都帮你一次了,还要再帮,敢不敢脸皮再厚点?
的确,读者已经仁至义尽,Ta可以完全扫两下文章,即便感觉你的文章还不错,也心安理得的离开。
这种“心安理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你昨天锻炼了身体,感觉自己变得更加苗条了一点,今天中午就有可能吃得更多;你上午完成了一件重要工作,下午就想彻底放松,什么也不干,就发呆浪费时间。
在寻求点击率、点赞率、关注率的过程中,如何把潜在的“心安理得”效应考虑进去,并采取一些策略来抵消它们的作用呢?
损失规避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的“损失规避原则”。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让人难受。
比如你今天丢了100元,绝对要比今天捡了100元给你的触动更大。
还有,许多人宁愿选择毫无风险的(100%的机会)获得2000美元,也不会选择有70%机会赢得3000美元的赌博。
这个现象说明,人们有避免失去的强烈倾向。
如果你能提醒读者:如果他们不采取行动,就会损失点什么,结果也许会大不一样。
比如你在文章末尾强调:近期我还要写一些关于如何实操个股获利的系列文章,如果你现在不关注我,恐怕不会第一时间看到。
又如:现在的课程学费是优惠价,等会员达到一定数量,价格会继续上涨。
当然,这个承诺要真的做到才行。
未来绑定
有时候,明明一个人答应了帮你做一件事,但最终却迟迟不见动静。这不一定是别人忽悠你,而是有太多其他的事情在争抢他的注意力,他虽然答应了你,但没时间做,或者干脆忘记了。
说服科学有一个方法能够让人说道做到:让答应你的人做一个计划,何时、何地、如何执行。行为科学家把这个叫做“执行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还记得Fogg教授提出的行为模型公式吗?B=MAT。当动机和能力都具备却没见行动,出问题的就是触发了。
失业的人去职业介绍中心找工作,通常都会被询问,在过去的两周内,他们为找工作做了哪些事情。后来,研究人员把问题改了一下,他们把注意力引导到未来的执行意向上:“在接下来的两周之内,你会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找到工作呢?”
结果,被问到接下来两周计划的那一组人,13周后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比没有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对照组,少了20%。
计划,就是刻在你脑中的一个提醒,人们做了计划总想完成。那怎样让读者对关注你的公众号也有一个计划?
很难,但可以尝试提醒。
比如这样说:如果下次你再看到我写了一篇让你觉得有用的文章,你会做点什么来支持我呢?
特别注意
《细节》这本书一共提供了52个说服策略。作者认为,当你用符合伦理的方式,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策略时,你会得到显著收效。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把这些策略组合使用,能用多少用多少,效果会更好?
答案是确定的:不可以。
除了这些策略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可能互不相容,工具太多导致说服冗长等原因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方法用得越多,意图就越明显。而说服意图越明显,对方就越容易拒绝你。
就像一个推销员,把一件产品吹得天花乱坠:功能齐全,品质高端,经久耐用,关键还非常便宜,你一定会想,这里面绝对有阴谋!
小改变能产生大影响有个非常基本的原因:因为它们很小,它们不起眼,它们极少引起人们的猜疑或注意。它们只是静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决定,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但是,别忘了,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行为被设计。这就好像主动承认自己很愚蠢一样。
所以,你的说服策略最好是善意的,无伤大雅的,比如医生说服病人配合治疗,家长说服孩子早点睡觉,又或者,让读者帮你点个赞,打个赏,粉一个。
只要动机纯良,即便受众知道自己被影响,也许也只是会心一笑而已。
小结
除了摆事实,讲道理,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策略,在投入很少,改动很小的情况下,促使人们改变行为,采取行动。这其中的关键,是把你要说的信息和对方内心深处的动机关联起来。
具体到让公众号涨粉这件事上,我的体会是:
1.千万别忽视大家的逆反心理。
2.信息投放前尽量引起注意,最好喊出一个有共同点而且非比寻常的名字。
3.通过损失规避、未来绑定等方法抵消“心安理得”效应,让你的读者再向前一步。
4.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那这些涨粉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呢?我今天先来试试,效果怎样,下篇文章再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