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老师来南京,于是我们抓住机会就邀请她来效能教练学院分享。对于分享主题《4维培训体验设计》,我是第一次听,原本只是带有些好奇,参加了之后表示:根本停不下来,全程无尿点!作为沙龙的组织者,我竟然投入到忘记拍照,最后张美老师结束的时候,我:“什么?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回来之后我忍不住想:她到底做了什么让我如此沉迷呢?倒个带复盘下!
一、干货内容
整场沙龙的核心干货内容是:1模型(启承转合)+2个圈(库伯经验学习圈+自然学习循环圈)。
1.启承转合
启承转合指的是在培训设计过程中,无论是整个框架体系的构建,还是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可以运用整个模型来设计:先激发兴趣、建立联结,再讲解理论、学习知识,随后让学员练习技能、应用实际,最后是回顾过程、总结内容。
看到启承转合这个模型图的时候,让我回想起之前学习的4C法(联系-概念-实用练习-总结),大道相通,注意到每个环节被细分了,具体有哪些不同,还需要再探究。
2.库伯经验学习圈
库伯的学习理论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学习规律而提炼总结出来的。
以小时候学自行车为例,我们上去就去骑(直接体验),有了初次的经验,摔倒了之后我们会反思刚刚做了什么导致摔倒的(用心反思),再形成概念后,继续付诸行动,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最后融会贯通,学会了骑车。
所以完整的学习过程包含了下图这些过程。鉴于此,培训讲师在设计课堂上的培训活动时,应当在经验学习圈理论的指导下,依照让学员获得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过渡上升到理论知识——引发学员将培训所得应用于实践这样的4个步骤设计并实施培训,
3.自然学习循环圈
学习者都要经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和“还有呢”的循环圈。在企业培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If what”,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落地应用,能不能把培训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
二、教学设计
看上去干货内容并不多,然而这场分享,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张美老师做的体验设计!穿插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不着痕迹地把以上干货内容输入到了我们的脑海里。以下是不完全统计:
1.群内联结
课程快速启动的时候,张美老师提问:“我们今天的分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人说刚刚19:00,有人说建群的时候……从培训组织的角度来说,培训启动不是从课堂开始的,是从建群,甚至从你决定开始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回顾今天下午,课程还没开始,张美老师在群内发了调查问卷,发了红包,她在做什么呢?她已经在刻意设计学员和学习主题的联结(激发兴趣)、学员和老师的联结。
2.填表格
给每位学员准备了一张学习卡,填上自己的标签信息,填上自我介绍。邀请大家确认眼神,找一个自己不认识的新同学认识,这是在做学员之间的联结。信息中同样要分享课程期待,再次让学员和课程进行联结。
3.勾肩搭背
介绍完之后,老师让我们把手搭在搭档的肩上,拍一拍,和他说:“我已经完成激发兴趣、建立联结”的任务了。用身体表态。
开场这些动作是在做什么呢?学习的发生其实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不同的输入,我们刚刚就是在应用不同的感官来建立联结。
4.分组+知识卡片
把知识点做成简单的学习卡片,给学员进行分组,每组发一组知识卡片(问题+答案)。小组成员先讨论学习每个知识点,自己学了之后,对答案,再讨论错题。
5.小组代表分享
做完小组学习之后,邀请小组中最有启发的一位同学进行分享。
6.猜一猜
讲解培训学习设计时要注意什么的时候,把图片先po出来,邀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应该是什么。
7.点赞
觉得学习课程对我有好处的点个赞。(这个可以用在人多的场次的时候,齐齐竖起大拇指的场域会让学习者更投入到学习中)
8.交友访谈
带着这个问题“学员走进教室会关心哪些问题?”6分钟时间,尽可能多地去认识教室里的学员,认识最多的(记下他的姓名、主讲课程、学习期待、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获得福利大奖。
9.小组汇总
回到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学员走进教室会关心哪些问题”。
10.ME-WE-US
ME:先自己填写一开始的学习卡,自己总结(让你印象深刻的3个关键知识点,让你想起的过往经历,给你的感悟和启发,结合目前情况,你可以立刻有所行动的是什么)。
WE:小组分享要点,注意要有时间官和记录官。
US:这里没有让小组代表来分享,而是让本小组的记录官去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11.留抓手给组织者
聊到课程工具箱的时候,大家也进行了讨论。硬件方面有各种道具、卡片、图片,软件方面有故事、隐喻、视频……时间关系,不能展开,邀请大家课后去重新设计自己的课程工具箱,设计完成后发给我就可以领取额外的惊喜福利。
即使是这样一场公益分享,张美老师依旧设计了“抓手”给组织者去推动大家深入学习,可见其用心。
三、集体学习
整场沙龙在张美老师的设计引导下,更多时候是我们学员自己互教互学,那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集体学习的效率比个人学习效率高很多,同样的知识点,因为每个人过往的经验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体会。
比如长雨老师分享到他在布置场地的时候,会有挂图,会有中心的圆,让学员在进入到这个场域之后,就能够有打开的状态;李岳标分享说自己在知识卡片的学习环节会对自己的错题印象深刻,从而更加关注这方面的知识……
这点在最后的回顾过程、总结内容变现得极为明显。我们现场分为了两个小组,我们这组大多数是培训师,大家听完分享的收获都和培训相关,而另一小组因行业不同,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视角去学习。这也就发现集体学习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对昨晚沙龙的简单复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完后感觉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先从梳理自己目前进行得培训项目开始,重新设计,践行起来!
人们常说“写作是网状思维、树状结构的线性表达”,即使我尽可能去还原现场,不过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思维局限,个人主观多),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多去线下自己从多感官去体验,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