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前,乔吃了一颗糖果还想再吃一颗。我说:“只能再吃一颗了哦,吃完就洗澡。”乔说:“嗯。”
吃完第二颗糖,乔开始脱衣服。我正在洗脸,一转眼,看见他光着屁股,又拿了一颗糖要吃。
1
我对他做出不可以的手势,同时发送一条我信息:“刚才你和妈妈约定好只吃两颗糖,现在你要吃第三颗糖,妈妈觉得很失望,这样妈妈都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相信你了。”
我说这些话时,小家伙已经自己拆了糖果纸,把糖果塞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一边看着我说:“妈妈,我早就把糖吃到肚子里去了。”带着一丝调皮的微笑。
这个过程里,我只是看着乔做这些动作,没有阻止他。如果我愿意,我也完全可以用“蛮力”阻止他,夺过他手里的糖,把糖扔进垃圾桶,或者威胁他以后再也没有糖果吃。(其实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原地爆炸”的画面千百次……)
但我选择只是看着他,同时深呼吸,体会那一刻我内在微妙的情绪变化。
我感到一股无力和挫败。为什么我发了一条这么标准的我信息,还是没有效果呢?剧情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于是,我暂时离开“事发现场”,告诉乔,此刻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
2
很快,乔咽下最后一口糖,康先生也“咔哒”一声打开门回到家。小家伙立即跑进洗手间,把剩下的衣服脱光,叫我进来给他洗澡。
我心里有些烦乱。继续僵持在刚才那个挫败的感觉里,体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理会乔的呼唤,到房间拿起手机翻看信息,让他自己打开水龙头洗澡。冒出来的念头是,让他尝到多吃一块糖的后果,就是拖延了时间,改由爸爸给他洗澡(他的愿望是我帮他洗澡,但我事先声明爸爸回来了就由爸爸来洗)。
不一会,乔光着身子从洗手间跑进房间,对我说:“妈妈,我叫了你很久你都没有过来,你这是在耍我。”
我又好气又好笑。也看到那一刻自己像个孩子,正在和乔较劲。于是,决定放下输赢争夺,我走进洗手间,帮助乔洗澡。
3
这时候,心里的“气”还是没有消,我继续向乔表达:“你刚才没有遵守约定,我真的很郁闷,现在我还很烦躁。我希望我们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你吃第三颗糖时,妈妈觉得自己很失败,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也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相信你的话。”
乔说:“妈妈,下次肯定可以相信我。因为到那时候,你早就不烦躁了。”
这孩子,一语中的啊——孩子没有遵守约定多吃了一颗糖,我感觉失控的无力,觉得挫败,这是谁的问题?是我的呀。这是我的情绪。我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我有这个情绪,表面上是由孩子的行为引起,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我当下的状态,当我状态好时,我接纳度更高,不容易被勾起那些挫败(本来就埋藏在心底的感受——想要当个好妈妈却觉得自己不够好,想要用“母慈子孝”来证明自己选择的育儿方式是正确的,但往往无法立竿见影因此深感无力等等),也就不会把这件事和“能不能信任孩子”联系到了一起。
孩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当我调整好我的情绪,我也就不会纠结于能不能信任他这件事了,因为“能不能”信任并不取决于孩子“值不值得”信任,而是我“愿不愿意”信任。
信任,说到底,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承诺——我选择信任孩子,亦即我选择信任我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对自己的信任。
4
孩子的这番话,加上我当下的觉察,让我放松不少。于是,我带着好奇问乔:“刚才我们说好只吃两颗糖,可是你又吃了第三颗糖。妈妈很好奇,你为什么还想吃第三颗糖呢?”
乔回答我:“因为这个糖很像口香糖。”
我说:“哦,因为这个糖很像口香糖,味道很特别,你很喜欢,所以都忍不住想吃第三颗了。然后你就没办法遵守约定了。”
乔说:“是。”同时关切地问我:“妈妈,你现在还烦躁吗?”我说还有一些,他又提醒我“深呼吸”,还说待会可以帮我按压腹部深呼吸调整情绪。
果然,洗完澡,小家伙“不依不饶”地要帮我调整呼吸,还用了腹部按压和背部按压两种方式。我欣然接受了。
第二天一早,乔拿了一颗糖,小心地看了我一眼。我猜出他想吃,但又担心我不允许,于是对他说:“想吃就吃吧,不用偷偷拿哦。不过妈妈希望一会早饭,你也能好好吃。”
乔放松地拆开另一种口味的糖,一连吃了两颗,脸上带着满足。
早餐,我为他准备了半碗五谷粉,乔吃完后,又跟我要了半碗。
5
复盘此事,几点总结:
1.当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接纳时,你可以暴怒,直接用权威或者暴力改变孩子的行为,也可以选择“无伤害、内外一致”的表达——说出事情对你带来的影响和感受;
2.发送一条“我信息”,表达感受时,最考验父母的是,能否找到那个“最初的”,也就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脆弱层的感受,简单表达“我很生气”,其实还是停留在“防御层”,目的还是“给孩子一点颜色看看”,用比孩子更强烈的情绪威力震慑孩子,而表达“我很挫败”,则是真诚地分享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这个挫败是“属于我的”,这样的“我信息”,有“自我倾听”、降低自我情绪温度的效果;
3.父母也许拥有比孩子更多的“知识”,却绝不能妄言比孩子更“智慧”。智慧是对事物本质的洞见,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资源。当孩子说出“妈妈,下次你肯定可以相信我,因为那时你早就不烦躁了”,我深深感叹孩子的智慧,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加我,了解学习人本主义父母课程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