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柳絮,路边的小花,夏天的风雨雷电,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这些都会吸引住他们的目光使其驻足,引起探究的兴趣。就像我们探究风的秘密一样,孩子们也很好奇风从哪来,为什么风也分好多种?风为什么无处不在?这些一个个的问题都在吸引着他们前行。
幼儿园的旁边有一片芦苇丛,在级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老师对芦苇丛进行了收割,在收割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芦苇丛中已经长出了绿色的苗,春天到了,在这片黄色的芦苇丛中也焕发出了春天的生机。我们进行剥皮,去芦苇花,捆成一捆捆的带回班里,等待孩子回来后。我们可以向幼儿提供芦苇,引发幼儿大胆探索。 大自然是探索与发现的最好课堂,而芦苇资源更是有效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直接观察、认识活生生的自然事物,使他们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经历,从而积累起丰富的感性经验,也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带领幼儿观察芦苇、采摘芦叶,并引导幼儿说说芦叶的特征,芦苇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比较新鲜而又陌生,当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以后,老师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留有思索和探索的空间,我们要学会等待,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选取合适的芦苇进行编织,在编织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锻炼精细幼儿的手部动作,更是在进一步的发展手部小肌肉的能力。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更是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也能够让幼儿感受到编织的乐趣。
当然自然物的利用远不止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在路边捡拾的树枝,树叶可以做成树叶挂饰,树枝相框,折下来的芦苇花,在自然角里做成艺术插花,也可以提供给幼儿进行作品的创作,海边玩耍时,捡拾的贝壳、海螺,进行泥工创作,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们,孩子们在家中也可以为自己做一幅海底世界,畅游其中。就连石头我们也可以在光滑的面上进行绘画。
根据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教育理念开展自然课程,我们将自然元素纳入幼儿的日常教育之中,老师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回归自然,带领幼儿在泥学园中观察记录植物的变化,发芽,长叶,浇水,松土,除杂草,看着它们开花结果,不断的探索,种植的奥秘,也体会到种植的不易,能够在自然的户外环境中尽情玩耍、自由探索,享受游戏的快乐的同时挖掘儿童的潜能、启蒙幼儿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