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就学过真命题和假命题,那时候只道这是考试要考的内容,没有想到这是逻辑学的基础。一直到高中,我们学习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这些四基础的科学,殊不知逻辑学是基础科学最重要的一科。
讲一个故事,一年前我跟一个同事经常吵的不可开交,比如有一个新的产品要售卖,我第一时间就会判断这是一个爆品,一定能大卖,而他则不同,他说这个品我看不太行,估计没有任何市场反馈,因为它太丑了。我厌恶他的悲观心态,任何还没有经过验证的产品就盲目的否定,因为急切的否定会让他没有任何动力去用心推广它,而是故作姿态敷衍众人,每当发生这样的分歧,都会争执不休。而我,首先会乐观的认定这个品是一个好品,用心发现它的优点,仔仔细细的去做广告,通过行动验证它究竟能不能买爆!或许我和他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心态,虽然行为是一致的,都是要测试产品是否收到市场的欢迎,但是心态能够指导行动,悲观且不看好的心态注定不会用心做。
那么我心里对他的批判是正确的吗?其实一年来我一直没有想清楚这件事,很难过,很苦恼,为什么跟他之间如此难相处。对于文化程度而言,他读的书比我多学历比我高,行事和思维却不能让我信服。他指责我对于任何事情都盲目的乐观,但说不出乐观的所以然来。那么今天2025年10月4号,简单了解逻辑学之后,明白原来他和我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违反逻辑原理。
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在刚刚得知一个新闻的时候,急切的判断:肯定是假的,骗人的。对于这样的人相处起来真的很难受,本来是理性和证据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充分证据就做了判断,那么遇到这样的人,你会急忙给他纠正逻辑错误吗?
两年前,对于我经常犯这样的逻辑错误,领导就经常指出来,说我的语言全靠猜想,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依据,那时候心里非常不舒服,因为20多年以来都习惯了这样讲话,你一个外人为什么总挑我的毛病?然而就是这样的不舒服一直藏在心里,直到开始意识到自己盲目的判断对他人来带的误导。
一年前,我跟领导汇报说一个同事不太靠谱,如果委以重任会有些风险。两天以后,我又找到领导跟他讲这个同事值得信赖,当场就遭到领导的批评:你前天说他不靠谱,今天又说他可以被信赖,究竟是什么意思?你让我如何判断?请你以后做判断和汇报之前想清楚再讲,不要东拉西扯的,我要的是有依据的明确的答案,不是任何没用的猜想。
可想而知收到批评的我内心有多难受,对于个人而言,两次汇报内容不一样的原因是自己仔细观察了对方,得到的结论。但是结论不正确的原因是已经形成了直线思考的习惯(非黑即白),比如,同事跟我讲市场行情一顿分析之后,显然跟我理想中的样子有些相符之后,我会判断他是靠谱的。如果在讨论一个产品是否能产生良好的销量的时候,他的回答是被悲观的,是没有经过验证就急切否定的,那我会觉得这个人不能担当重任。
很离谱吧?都说习惯造就性格,性格造就命运,不是没有道理的。
缺乏证据时候,盲目乐观或者悲观都是带着偏见的,那如何避免偏见呢?逻辑学给出的答案是(推迟判断),在信息不足时候,不要着急下结论,先承认我不知道,不要盲目怀疑也不要过于乐观,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找证据。大多数人看到的世界是他们想当然的世界,逻辑学存在的目的就是抛弃这种主观臆想,去接近事实。
回到上述故事中,我和同事两个人的争吵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都没有学过基础的逻辑学,也没有按照逻辑原则去思考去工作。但我任然坚持,乐观的判断,再去佐证有益于达成目标。
无论是生活中遇到怎样偏见的论述,尊重他人的认知,不信谣不传谣,带着疑问去找证据去查阅书籍。他人的悲观或者乐观,是他人的习惯和性格,尊重就好,不要批评做好自己的思维导图比介入他人的因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