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我们仍然能够走出人群,转瞬之间我们就可以又在一起。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沿着刚才的方向继续走下去。我们就是那么做的。没有上气不接下气的哭泣,当我走上人行道时没有一只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只有一瞬间我看到那目光一闪而过,他的一只眼睛睁大了。左眼,一直是左眼,和我记忆中一样。眼神看上去还是充满了不安、警觉和疑惑,仿佛某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突然发生在他身上,某件几乎让他发笑的事。
对我而言,那种感觉就和我离开亚孟森时一样,火车拖着仍旧一片茫然、难以置信的我离开。
关于爱,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 《亚孟森》爱丽丝-门罗
年轻的时候读不懂门罗,读懂的时候青丝已被岁月染白。
每当我开始厌倦自己的写作方式的时候,每当我对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方法不满意的时候,每当我觉得写出来的东西不能打动人的时候,我会停笔,去读书。
通常我会读自己喜欢的作者,有时也会读自己不熟悉的作者,总之让自己的脑袋丰盈起来。
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那样写。有趣,厉害!
写小说到底有没有套路?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这样描述什么是“小说”。
“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诺贝尔文学奖很少授予写短篇小说的作者,由此可见,门罗的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我看来,以下两点非常值得学习。
第一,简炼而有力度的语言。
出生于1931年的门罗自十几岁时开始写作,并于1950年在西安大略大学就读期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影子的维度》。经过那么多年写作训练的她最讲究语言的精简和干练。通篇文章读下来,几乎没有什么水分可以挤,所有的文字都恰到好处地帮助作者达到她的目的,或描述或叙事或对话,无一不是精心挑选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烘托出文章紧凑的节奏和严谨的结构。
短篇小说《漂流到日本》开头是这么描写的:
“彼得把她的旅行箱拿上火车后,似乎急于下车。但不是要离开。他对她解释说,他只是担心火车会开。他站在月台上,抬头看着车窗,挥着手。微笑着,挥手。他对凯蒂绽开灿烂的笑容,笑容里没有一丝疑虑,仿佛他相信她在他眼里一直是个奇迹,而他在她眼里也是,永远如此。他对妻子的笑则似乎充满希望和信任,带着某种坚定。某种难以付诸言辞也许永远也不能付诸言辞的东西。”
这篇文章展开后,彼得的妻子凯蒂有婚内出轨的行为。而开头这一段描写彼得对妻子和对婚姻无比坚定的信任无疑是最可笑的讽刺。
另外一篇短篇小说《亚孟森》的开头则是这样的:
“我坐在车站外的长凳上等车。刚才火车到站时,车站门一直开着,但现在锁上了。另一个女人坐在长凳的另一头,手垂在两膝之间,拎着一只网兜,里面装满了用油腻的纸包着的包裹。肉,生肉。你能闻到肉味。”
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炫酷的语言,完全是语言文字中最简单,最明了,最直接的描述和叙事,寥寥几笔却能为你立起一幅冷静而平实的画面。
少得不能再少的字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词汇,神奇的地方是,门罗的描写利落得让你无法抱怨,朴素得还原了你所需要知道的事件的本身,好像这就够了。普通作家生怕描写力度不够深刻,妙笔不能生花,喜欢挖空心思寻找华丽灿烂的文字和玄乎乎的描写,仿佛那是很高级的写法。
写作者真的两难。
平淡无奇的文字又怕寡淡如水,不能打动人。
费劲心思的挥毫渲染,有时却用力过猛,徒有花哨的外衣,把文章弄得臃肿而且节奏拖沓。
那么,什么样的平衡才是最佳的写作方法?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过程。
首先是刻意模仿阶段。这个阶段个人风格还没形成,对文字的把握还不吃准,可以多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进行有意识的刻意模仿。这里所说的模仿不是抄袭。模仿是指按照名家的行文特点和文字风格进行借鉴和学习,写出自己的语言。
这就是“举重若重”阶段。
这个阶段即使你看起来用力过猛,也无伤大雅。
你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和模仿,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找到自己的文字感觉。
等文笔娴熟起来后,可以慢慢寻求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即:举重若轻。
即使你设计的情节已处于急风骤雨的中心,可主人公还是一幅风轻云淡的表情。所表达的意思有这样的效果。
这将引出门罗女士在写作中让我敬佩不已的第二点。
第二点,把控讲故事的节奏,搭建完美的结构和掌握恰到好处的叙事速度。
门罗女士设计故事的能力超群。
她仿似一名冷眼旁观的叙述者,把故事像洋葱一样地剥开。一层层,一件件,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驿动和不安,狂野或冷静,渴望和压抑,一一掌控在门罗的掌心。
她像一个操控命运的女巫,乐意的时候向你抛几个彩蛋过来,但大多数的时间里她如冰山一样的冷酷和平静,世间万物如大片冰川底下的洋流,任你暗涌不断,平静的海面如深色蓝宝石般岿然不动,泛不起涟漪。
小说中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接到医生的邀请,第一次到他家做客,门罗完全没用任何笔墨去描绘女生期待和兴奋的心情,却把笔墨放在了女生的装扮上:
“我在他吩咐我等他的地方——前门外的露天门廊上等着,穿着我最好的深绿色绉绸长裙,裙子上钉着小小的珍珠纽扣,缝着真正的蕾丝领子,还把脚挤进一双小羊皮高跟鞋,再在外面套上雪地靴。我一直等到过了约定的时间,先是担心护士长会从办公室出来看到我,然后担心他完全忘了这件事。”
女主会选择穿“最好的长裙”,“珍珠纽扣”,“真正的蕾丝领子”,“小羊皮高跟鞋”,“雪地靴”。这些丝丝入扣的细节把女孩子力图展示最美好的一面完美地呈现出来,不言而喻这个女子很兴奋也很期待与医生见面。
男主居然迟到,女主居然等到超过约定时间还在等。她迫切希望见到男主的心情跃然纸上。
而读完整篇小说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门罗耍的一个小心眼,从一开始,男主与女主就不是对等的。男主约女主,然后第一次就故意迟到了,女主却毫无怨言地一直等待,甚至担心男主完全忘记这件事。
事实证明,男主就是一个擅于玩弄女孩子感情的男人,他睡了女主,给她美好的期望,然后又无情地抛弃她,就像急于甩掉一件不再新鲜的玩具一般的无情。
文章的结尾特别突然的转折,男主特别突然的抛弃,让无论是女主还是读者都措手不及。
“我们。他刚才说我们。有一瞬间我紧紧地抓住这个词不放。然后我想这是最后一次了。最后一次我被包括在他说的我们里。”
看得我心碎的句子。
心碎得我不愿去相信男主是这么一个混蛋,生怕自己看错了,我倒回去反复读那几段,看了又看,直至确认他真的抛弃了女主。
掩卷叹息。内心的冲击难以明状。
凡是在爱情里被伤害过的女人,被“紧紧抓住”,“最后一次”,“我被包括”,“我们”这些词句重重地敲打心扉,仿佛一盆冷水浇下来,而你正站在冰原的中心,心碎了却只能自己慢慢地捡起来,塞回去。
没有一个高深的词汇更没有复杂的句型,可每一个字我都不愿意错过,仿佛错过了,这个故事就不对了。
所有精巧的构思和忽然的反转,让你对门罗组织故事的结构佩服不已。
哀莫大于心死。
可强解新愁是否比心死更让人绝望?
文章最后一段说到:
“关于爱,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
我长吁一口气,一切的委屈和不平,希望有爱来填满。
这就是门罗的厉害。伤人于无影之间。
愿你能读得下门罗的文字,体会得到世间最直接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