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层面——身体器官——心脏
心脏病、心血管、冠心病、左心房、右心室等均指此类,纯粹的肉体器官之一,纯物质层面含义。
2、精神层面——思维、情绪
心理、心思、虚心、担心、开心、心烦、心情、心高气傲、心平气和等均指此类,主要指精神层面上的活动,纯精神层面含义。
3、觉知层面——感知
专心、用心、明心见性、心灵、心不在焉等均指此类,核心是感知能力,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与核心。
二、了解觉知——一切生命的起点与基础
1、觉知是什么觉,感觉,指感觉器官(身体)感受、触碰刺激的过程,即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色声香味触法的过程,是接收刺激信号的过程;知,知晓,指意识知晓“觉”的结果,是收到刺激信号的结果。
可以简单通俗理解为“觉”是身体对刺激的感知,“知”是意识对身体的感知。
两者同时发生,缺一不可,合二为一即是觉知。简而言之,知道身体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即是觉知。
2、觉知在哪里
当下你看见这篇文章的过程:屏幕上的光进入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接收到光→眼部神经转化为光信号→传到大脑视觉区成像→你的意识区收到了这个“像”。
以上这个过程就是觉知,所有步骤几乎同时发生,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当下发生。
换句话说当下你感知到的一切就是觉知,觉知就在当下你感知到的一切。
这个一切不但包括外部物质感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还包括内部精神感知(念头、情绪、思维、想象画面等)。
3、觉知长什么样
觉知如同空间一般,当没有其他物体存在时是“空无”的,比如一个房间除了上下四方六面墙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放,看上去除了六面墙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空无”的含义,也是觉知初始的模样——空无。
当你在房间放一些东西时,你在房间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原来的空无不见了,变成了这些东西。
觉知也一样,当外部物质感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内部精神感知(念头、情绪、思维、想象画面等)出现时,空无的觉知变成了各种感知。
4、为什么要重视觉知
私以为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系辞上传》)说的就是觉知。实质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感受、感知都是觉知在起作用,可是绝大部分人不知道,也不关心。
觉知是一切思想、精神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一切思想、精神活动都建立在觉知基础之上,甚至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建立在觉知基础之上,没有觉知,一切生命都不可能存在,觉知是生命之源。
举例说明:地球上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如果没有觉知,那么它将无法感知到高温、缺氧等环境变化,也无法感知到自身的饥寒状况,导致无法逃脱恶劣的环境,也无法进食和改善自身遭遇,最终结局必然是走向消亡,更遑论进化成高级生物。
三、走向觉知——一切生命的终点与归宿
1、为什么要去认识、提高觉知
生命的起点与基础是觉知,生命的终点与归宿也是觉知。本质上我们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觉知内容不断变化的过程,觉知本身并没有改变。
犹如房间里面的空间一直没有变过,只是房间里面放的东西在变。不了解觉知的人认为房间里面的东西是他们自己,他们一直在追求房间里面的东西,希望房间里面有更多更好的东西,以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这也是人们普遍追求财权名色的原因。
佛陀说的众生颠倒就是这——众生错把觉知内容当作了自己,而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空无的觉知本身。
世间一切欲望由此而来,
世间一切执着由此而来,
世间一切痛苦由此而来。
一念转,菩提现。
倘若你明白自己的本质是空无的觉知,财权名色如镜花水月;
倘若你明白自己的本质是空无的觉知,欲望转瞬即逝;
倘若你明白自己的本质是空无的觉知,执着烟消云散;
倘若你明白自己的本质是空无的觉知,痛苦不消自灭。
2、如何去觉知?
(1)方法一:转念,一转即成。彻底明白自己不是觉知的内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念头、情绪、思维、想象画面等物质和精神感知),而是空无的觉知本身。
(该法其实不称为法,适合的人极少,适合的人看完上文必定已经刹那转念,已经完成。这种人必定念轻心静并且有大信心)
(2)方法二:拂拭心尘,收摄心念。尝试用各种方法减少杂念,让心静下来,降低欲望,消磨执着,慢慢地转念,慢慢地培养信心。当水滴石穿,尘尽光生之时刹那遁入,完成转念。(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六种止观法,有空可以已读开悟实践手册——开悟真的很简单)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四念住、感知念头情绪、念佛号、格物致知等,各门各派方法众多,适合为宜,有心人可以自行搜寻。
(3)方法三:明白道理后再深入练习,深入了解觉知相关知识,读圣贤书,解圣贤意。古代的老子、庄子、孔子、王阳明、释迦摩尼、达摩、六祖、耶稣等先贤著作为第一梯队,中国传承文脉从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等为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为当今的一些灵性书籍、灵性教程等。《当下的力量》、《与神对话》等等,网上搜一下灵性书籍很多,且看且悟。如果古文看不太懂可以先看第三梯队的现代书籍,已发视频中有详细介绍,在此不重复。心悟系列1,寻万卷经纶,觅无字天书心悟书目推荐十年也罢,三五年也罢,时机到了,功夫到了自然遁入,切莫操之过急,短期十本八本地啃书,没什么作用,宜边读边悟边行,慢慢加深。
很多所谓的体悟仅仅是个人经验,不是每个人都相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切勿急功近利,要证得什么果位,没必要,最终也没有什么果位可证。
所谓境界、所谓层次皆是一层层剥离执念、放下执着的过程而已,最终指向皆是幸福和美满。你要知道此生你必定幸福与美满,必定达成,或早或晚,甚至你已经幸福与美满,已经达成,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于天地而言,你我皆微末凡尘,忧为哪般,喜为哪般?
人生不过百年,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