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故事的形式给读者带来精彩的情节和触动心灵的感悟。本书以都市女白领若菱在父母离异,老公出轨,职场上被好友背叛等困惑为切入点,和看透人生智慧的老人一一探讨。
主人公若菱还遵照老人的吩咐完成了思考任务以及分别拜访了在身体,情绪,思想以及身份认同上曾经有困惑但已经治愈的4位人物,最终完成自我身心灵的修行,找回自信,与老公离婚,接纳追求自己的老同学,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并发自内心地让自己快乐,获得真我——爱,喜悦与和平。
人海茫茫中的你,是否也曾经陷入迷惘、失落、孤独的泥淖,奋然挣脱却无力改变?忙忙碌碌的你,是否曾经怀疑人生的意义,不断思索却无法找到答案?这本书或许能带领着你抽丝剥茧,透过层层帷幕揭示终极,在深刻的探索中重新找回自己,让自己更加自在、解脱、快乐!
本书作者张德芬,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主播多年后,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MBA)的学位。2002年开始,她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各类心灵成长课程。
五年多来,她学习了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以及心理治疗方法,并且博览中英文有关著作,透过时时刻刻活在当下以及观察自己的修炼,得到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体悟。她还取得了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
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作者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畅销300万册,名列台湾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读者反应热烈,成为都市身心灵修行的必读书目。
我们到底是谁?
外貌清秀、名校毕业、工作高薪的若菱有着令人艳羡的众多条件,但她却常常感觉失落、孤独、无奈甚至挫败。相信每个人都在人来人往中感受过同样的孤独,在忙忙碌碌中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感,在工作和生活的不如意中舔舐挫败。那么,你是否找到了答案?
情绪崩溃的夜晚,机缘巧合之下,若菱遇见一位神秘老人,展开了追问心灵的旅程。若菱的心路历程定能给我们直击心灵的叩问。
冬夜,下着小雨。一辆跑车在路上急驰,毫不逊色于赛车选手,这种一头猛扎的阵势不是在逃命就是不要命。若凌今晚和老公志明大闹一场,此刻心里正播放着“不如死了算了”的背景音乐。突然,狂奔的跑车泄了气一般停下来,没油熄火了,四周荒无人烟,赶紧打电话求救,糟糕,急急忙忙中竟然没带手机!
真我:爱、和平与喜悦
若菱陷入了沉思:既然真我都曾经拥有“爱、和平与喜悦”,为什么世界上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却少之又少呢?那些曾经的快乐场景在若菱脑海中跳跃播放,嘴角上扬了几不可察的弧度,但可怕的画面野蛮地插播进来,“从小父母离异,继父冷漠疏离,母亲不管不顾,她为了摆脱这一切,早早嫁作人妻,却久婚不孕。”那种孤独无依,饱受冷眼嘲讽的感受使若菱浑身一颤,不敢继续往下回想。
若菱回想起老人对真我解释:“爱、和平与喜悦都是真我的副产品,接近真我的本质,它是你回归真我之后的自然状态,但不是真我本身。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和平是指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宁静与从容;喜悦是从内到外的绽放,不需要外界存在的刺激,也不受边际递减效应的约束,就像一束恒久而温暖的光。”
不远处一座小屋散发着温暖的灯光,召唤着若菱,天无绝人之路,试试看吧。若菱战战兢兢地敲开了小屋的门,警戒自己万一有什么不对赶紧逃。开门的是一位老人,长得很和善,若菱的紧张情绪有了稍微的舒缓。老人示意桌上的热茶是为她准备的,若菱下意识地说了谢谢,却迈不开步伐。
老人丝毫不介意若菱的防备,问道:你是谁?若菱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有些不知所措,机械地说出了自己目前的困境。老人摇摇头说:“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若菱继续说了自己的名字,说自己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老人说:名字只是你的代号,工作也只是目前的单位,并不能代表你。老人身上祥和宁静的气质震慑心魄,若菱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
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这个看似简单至极的问题此刻却像空谷回响,萦绕着心在乱岗的若菱。我是自己的身体吗?我是自己的思想吗?我是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的结合吗?这些答案好像都对,仔细想来,又都不对。
我们的身体从出生、长大、衰老、死亡,不断在变化,内在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代谢更新;我们的思想来来去去,变化万端,没有恒定。老人语重心长地说:“真正代表我们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变迁、不会因死亡而改变,我们称之为‘真我’每个‘真我’都曾经拥有‘爱、和平与喜悦’”。
生命的同心圆
若菱听着老人安详又充满智慧的解释,颤栗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开始转动的脑袋产生了新的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丢失了真我呢?”老人笑了笑,说:“孩子,真我一直都在,没有丢,只是被藏起来了。”
随即老人画一幅图,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同心圆,在中心写上“真我”,第二圈写上身体,第三圈是情绪,第四圈是思想,第五圈写上角色扮演或身份认同,外圈构成了小我。若菱目不转睛地看着同心圆,对应的文字像有魔力一般,使这个简简单单的图画变成了生命的图示。
在老人的引导下,若菱的悟性和灵敏逐渐复苏,她轻轻地惊呼:我明白了,就是这些外圈把现在的我们与真我隔绝开来了。老人赞许地点点头。今夜与老人的对话不可思议得就像一场梦,顺利回家的若菱,内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仔仔细细回味着老人讲的每一字,每一句。老人最后讲到:“真我是生命的源泉,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和能量,但是真我被隔绝了,人只能向外去抢夺能量。”若菱联想到公司里明争暗斗的老总们。
除了职场,生活中我们不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关注、认可和喜爱,费尽心机地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高人一等吗?就像困在山洞里的穴居人互相争夺仅有的火把,却不知道山洞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纷繁复杂的现实百态被老人的三言两语道破。
意识与潜意识
老人给若菱布置了功课,若菱坐在图书馆搜索资料,正发着呆,突然感觉到前方有个高大的阴影。这种场景太过熟悉,十几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志明常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眼前。
若菱抬头去看挡住光线的是谁,惊呼:“啊,你是……”名字到了嘴边却说不出来,太久未见的老朋友。这个潇洒男子的笑容如沐春风,若菱接起了回忆的线索:“李建新……你不是在国外吗?”男人含蓄地回答:“我应国内大学的邀请回来担任客座教授。”
大学的时候,建新曾爱慕若菱,虽时隔多年,但那青葱岁月的情愫让若菱有些不自在,条件反射似的想到老公志明。幸好建新的话语打破了尴尬, “你在看什么书?还是这么好学。”若菱随即反应过来,回答说:“这是关于潜意识的书。”学识渊博的建新兴致盎然地聊起了他对潜意识的了解,还推荐若菱看荣格的书。
建新的比喻很妙,他语气幽默地说道:“一位马车夫驾着马车,车上坐着乘客。那匹马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没有它的努力,马车动不起来。马不知道是它走快走慢、往哪个方向走,靠的是马车夫的指挥。而马车夫的指令其实又取决于乘客的目的地。”若菱脑海里想象着这幅画面,十分生动。
建新看到若菱若有所思的样子,接着说:“这马象征着我们的意识,而马车夫代表着潜意识,乘客喻示着……”若菱脱口说出“真我”,建新对她的回答感到惊喜,毫不躲闪地赞美道:“不愧是我的女神。”若菱脸上浮出一丝羞涩的红晕。
这次偶遇,两人相谈甚欢,约好有时间再聚。
若菱看了相关书籍后,对意识与潜意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情不自禁地感叹奥妙的神奇之处。
冰山理论是最形象生动的,一座为我们所见的冰山,非常庞大,但水底下隐藏的部分更加不可估量。对于人来说,意识就像外露的冰山,只占了区区的1%,而潜意识如同深不可测的水下冰山,占据着99%的惊人比例。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通往意识的桥梁,具有警示、指引作用。若菱联想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可能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已经活得很清楚,很明白,很有意识了,事实上可能就跟那匹马一样,不知道控制自己行为、想法是隐蔽起来的潜意识。努力把潜意识部分尽量带到意识层面,这样才能离真我愈来愈近。
若菱对自己今天的收获很满意,果然是“开卷有益”呀。
(1) 身体和思想不能代表我们,真正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变迁、不会因死亡而改变,我们称之为“真我”。
(2) “真我”的自然状态是“爱、和平与喜悦”。
(3) 生命的同心圆中,第一圈是真我,第二圈是身体,第三圈是情绪,第四圈是思想,第五圈是角色扮演,也可称之为身份认同,这些非内圈构成了小我(ego)。
(4) 真我是我们能量的源泉,小我隔绝了我们与真我的联结,于是人向外争夺能量。
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如何才能找到真我,重获生命的源泉?这是所有人都想追问的答案。
真我藏在同心圆的核心,要像剥洋葱一般一片一片地掀开,突破小我的障碍。遇见真我的第一步是破解身体的滞碍,接着第二步是化解情绪的瘾头。与身体连结
若菱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上,自己与志明的关系疏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意识层面来说,她把这个情况归咎于自己的多年不孕,深入到潜意识层面,又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导引出“不孕=不值得被爱”的结论呢?
思绪一阵清明,又一阵混乱,答案不得而知。
思索中若菱回到了家,大厅亮着灯却没有人,书房的门掩着,底下缝隙透着光亮。若菱轻轻推开书房门,背对而坐的志明专心致志地写着论文,毫不察觉若菱的动静。若菱手仍握着门把,身体轻轻靠在门上,志明这时听到声响回过头来,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
若菱明知故问道:“在写论文吗?”志明一边缓缓地回过头一边语气平淡地回答:“嗯,赶着要交。”而后两人无话,横亘在两人间的淡漠仿佛能把空气硬生生地凝结成冰。若菱失落地垂下头,轻掩门,静静走开……
第二天,若菱驱车来到老人的小屋。这里简直成了她的避难所,所有的烦恼都会在进入这扇门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若菱信心满满地告诉老人自己的收获,老人幽默地说道:“你不会是请了枪手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若菱想到建新的谈笑风生,心中泛起一阵涟漪。
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若菱希望老人能赶快告诉她破解那些圆圈的秘诀,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更多的家庭作业——回顾出生的历程并且寻找与身体连结的方式。若菱非常疑惑:“我们真的能回忆起出生时候的场景吗?”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笃定地说:“身体会告诉你答案。”
收获满满的若菱,脚步跟心情都变得轻快,与老人道别后来到一家瑜伽馆。室内的空间开阔整洁,让人感到身心舒适。若菱盘腿而坐,闭上眼睛,开始做功课——回顾出生的历程。
宁静的环境和舒服的姿势,让她的思绪踏进了时光倒流的隧道,时空转移到似曾相识的从前。徜徉着,徜徉着,好舒服,身体轻盈得仿若无物,不觉得冷,不觉得热,不会感到饿,没有害怕,也没有忧虑。
真切的感觉使画面也变得清晰起来,若菱看到自己只是一个小baby,在妈妈的肚子里吮着手指头。小baby时而挥挥手,踢踢脚,时而莫名其妙地笑一笑,充满喜悦与和平。
但后来,小baby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压迫着,有人抓着她的腿往外拉。一阵凄厉的喊叫声逐渐清晰起来“我不要生,我不要生。早知道这么痛,就把它打掉!”极不情愿之下,小baby不明就里地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护士在她屁股上一拍,哇的一声,baby哭了起来。人们说这叫呱呱坠地。
若菱猛然睁开双眼,从回忆中抽离出来,那画面太过清晰,手上竖起了起皮疙瘩。若菱知道,那个凄厉的声音来自于妈妈,那个把她抛弃的女人。
这时,身体变得异常僵硬,与小baby在肚子里的轻松自在截然不同。瑜伽老师让若菱伸平双腿,伸手去够脚趾。若菱用尽力气只能把手伸到小腿,离脚尖还远着呐。
瑜伽老师温柔地引导着:“放松你的肩膀,深呼吸,感受气流的进入与流出,腹部隆起再低平,用意念把那股气流带到你身体中不通畅的地方,打开障碍。”老师的声音就像催眠一般,若菱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心无旁骛地关照自己的身体。意念中的气流从上往下,流经肺部、腹部、大腿、小腿,在脚踝处盘旋片刻,最后艰难地流入脚尖,与此同时,若菱的手不可思议地碰到了脚尖。
瑜伽老师莞尔一笑,说道:我们都知道身体需要用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来呵护,但仅仅把身体当作工具就会失去连结,肢体越来越僵硬。而健走、瑜伽、冥想能把我们漂浮的思绪专注于当下,感知身体的状态,重新找到连结。
若菱迫不及待敲开了老人家的屋门,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功课的完成情况。
老人耐心地倾听,偶尔颇为赞许地点点头,说道:“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与身体完全合一。但出生后,离开了安全无忧的温室,来到完全陌生的世界,幼小的婴孩天然带着恐惧。这种恐惧就像黑暗,如影随形,能让黑暗消退的唯一办法即是用光明照亮它。同样的,破解身体滞碍的方法就是与身体重新连结。”
若菱默默地念叨着老人说的话,小声惊呼起来:“这就是解除第一个圆圈的方法!”若菱活学活用,感受此时身体的状态,心跳加快,血液流速较快,脸上的肌肉往上提拉。
身体的感受与我们的思想、情绪是如此的同步,密不可分。若菱反思之前自己对身体实在太自私了,只要不生病,就可以对它不管不顾了。
痛苦之身
若菱为自己的领悟暗暗满意,老人把一切看在眼里,语带鼓励地说道:“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下一个圆圈了——情绪。”
老人开始上课,这次呈现了一张人形图,胃部标志着“愤怒”,肺部写着“悲伤”,喉部显示“焦虑”,腹部标着“不安”,肩膀处是“压力”,额头上是“无聊”,大腿处是“不耐烦”。
老人指着人形图说:各种各样的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身体相应的部分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幅图显示的是情绪与身体部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若菱不假思索道:“难怪经常会在考试前闹肚子,因为腹部是与不安对应的,也难怪压力大的时候感到肩膀痛、焦虑难耐的时候容易喉咙冒烟。”
老人继续往下讲:“情绪不仅能激发当下的身体反应,更可怕的是被压抑、被否定的情绪逐渐积累,卡在身体里,会形成“痛苦之身”。“痛苦之身”锁在笼子里,挥之不去,而且有着自己的能量场,具有生命力。
它以痛苦为食,你不能满足它的时候,它会制造一些事端来激起它需要的情绪,并以此为生。若菱听完有些后怕,老人和蔼地说:“痛苦之身是有解除的办法的,推荐你去见一个人。”
老人只给地址,没有电话。
若菱到了西城区比较杂乱的地方,发现自己要找的人是个面摊的老板娘,有点惊讶。老板娘问若菱要吃点什么。“嗯,是老人推荐我……”老板娘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让若菱到里面坐。
老板娘热切地问:“老人好吗?”“她很好。”老板娘不无感慨地娓娓道来:“老人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如果不是他的帮助,不堪设想。”若菱眉头微蹙,想听到更多的故事。
老板娘继续往下讲:“我以前嫁的老公很不好,天天喝酒,喝醉了就揍人,连孩子也揍,那时候晚上听到他踉踉跄跄往家走的声音我们就害怕,只想找个地方缩起来。我想带着孩子走,又没本事养活我们俩,后来遇到老人,清晰地指出了我的问题,推荐我去找他的一个和我有一样遭遇的学生。”
若菱听得心惊胆战,老板娘心有余悸地说道:“我们这种从小就受虐待的人,身体会习惯,甚至会制造一些事端出来让自己受虐待,就像吸毒的人要吗啡一样。”
不就是痛苦之身吗?若菱急切想知道老板娘是如何戒掉瘾头的。
“那个大学生教我去修行、打坐、念经,或是祷告、唱诗歌。又说去练瑜伽,上什么工作坊、心理课程啦。这些听起来很好很高级,但我没什么文化,为了养家糊口累死累活的,哪有时间和多余的钱。后来老人告诉我一些其他方法,一分钱都不用花,也不用跑到外面去学。”
充满好奇的若菱挺直了背。老板娘说:“老人要我写下来一段话,每天要念、要写——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若菱问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看见并接纳负面情绪,和它共处,不抱怨、不逃避、不批判、不对抗,去经历它,让压抑多年的情绪爆发出来。记住,看见并接纳,然后放下对它的需求。”老板娘的一番话让若菱好不佩服。
臣服
午餐之后,若菱感到办公室的氛围不太对劲。过了一会儿,老板王力找她,偌大的办公室里,两人正对而坐。
王力抬眼看了看若菱,说:“今年你的业绩很优秀,应该是第一。但陈玉梅反映你惯于抢别人的功劳,销售部分老总认为陈玉梅的表现比你略胜一筹,最后决定是陈玉梅第一。”
气得浑身发抖的若菱只能佯装镇定,王力站起来拍拍若菱的肩膀,说“我相信你的能力,今年暂时委屈你了,不要气馁,继续努力。”
若菱机械地走回自己的工位,坐在旁边的玉梅若无其事,一脸无辜的样子。她一直把玉梅当作好朋友,真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知人知面不知心。
若菱头上似有乌云笼罩,凄风苦雨地坐在老人面前。不待老人发问,若菱就一股脑地把事情的经过原委倒出来了。老人看着这个跌倒的孩子,希望她能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
老人平静地劝导:“感受一下自己现在的情绪。”若菱揉了揉酸楚的眼睛,有气无力说:“我现在愤怒、不平,感觉被背叛!老板娘跟我说要去全然地经历这种情绪,看见并接纳。但这实在太难受了,而且,我为什么要去接纳不公平的待遇,还有朋友的背叛?”
老人在情绪失控的若菱面前仍然保持着温和,说道:“受苦有两种,第一种会让你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你去抱怨,去抗拒,但于事无补,任随潜意识操控。第二种受苦是有知觉地去感受那种爆炸撕裂般的痛苦,但不去逃避,不去抱怨,全然地经历它,这样的受苦能够成为你成长的机遇。”
若菱泪眼婆娑地望着老人,哽咽道:“经历痛苦,并不能改变现实啊。”老人说:“这是你学习臣服的时候了。”此时负能量爆满的若菱听见“臣服”这个词,不由得更加愤怒。
老人严肃地说:“臣服就是接受已经发生、不可避免的事实,对于可以改变的事,你还是可以尽力去做。接下来,你可以原谅她,继续与她为友,或者远离她。”
几天的时间里,若菱一旦空闲下来,就参禅似的去参悟老人所说的臣服,逐渐加深了认同。既然已经发生,愤怒和指责都改变不了事实,臣服的好处在于接纳当下,不让自己在盲目中撞得头破血流。
同事通知她:“李经理,老板找。”若菱从容地来到王力办公室。王力用眼神坚定地说:“业绩不是你第一这件事的确不是很公平,我向公司老总争取了一下,这次你们两个并列第一。”
若菱心花怒放地走出老板办公室,想不到竟是这样的结果,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臣服的力量正是接纳当下,不白白浪费力气,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
(1) 寻找真我的第一步是破解身体的滞碍,关照自己的身体,通过瑜伽、健走、冥想等方式重新找到与身体的连结。
(2) 不同情绪产生时,身体相应部分会产生反应,如果被压抑、被否定的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就会被卡在身体内,形成痛苦之身。痛苦之身以痛苦为食,饥饿时会制造事端来引起痛苦,满足胃口,就像吸毒者会上瘾一样。
(3) 寻找真我的第二步是化解情绪的瘾头,看见、接纳、全然地接受情绪,不去对抗,不去批判,让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然后放下对它的需要。面对不能改变的事实,学会臣服,而努力去做能改变的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
我们坚决不吃腐烂的食物,不穿劣质的衣物,但我们会去挑剔脑海中各种各样的想法吗?我们从不怀疑脑袋中的思想,认为它们就是对的,不容置疑的,拿出思想的放大镜,检视其中的谬误,我们会发现很多思想根本不能成立,站不住脚。
做到思想上的超脱,是寻找真我之旅中的第三个要解开的圆圈。思想中的谬误被剔除了,藉由这些思想所产生的痛苦也会不翼而飞。
投射
下班的路上,若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竟然是志明,同行的是一个长发飘飘的女郎,两人有说有笑,神情亲密。
若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天已完全黑下来,凭着多年熟悉的感觉摸到沙发,瘫软地坐下,灯也懒得开,任由情绪在身体里翻江倒海。
回到家的志明打开电灯,猛地看到泪流满面的若菱,吓得不轻。连忙问道:“你怎么了?”若菱直截了当地反问道:“她是谁?”
志明震惊得脸色刷白,这件事理亏的是自己,又被亲眼撞破,不好掩饰,语气冷冷地说:“我同事。”
若菱脸上的眼泪丝毫没有止住的趋势,怨愤地质问道:“那你想怎么样?”志明破罐子破摔,语速极快地说:“我想离婚。”生怕说慢一秒,这句话就被拽回肚子里。
志明强迫自己挪动自己僵硬的双脚,这番简短的对话已经用尽了他所有的勇气,若菱那张凄惨的脸是此时的他无法承受的痛。
职场上的明争暗斗刚告一段落,志明的背叛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若菱喘不过气来。就像饥饿的苍蝇盯上了肥腻腻的猪肉,那些可怕的想法嗡嗡嗡地撕咬着她脆弱的神经。
“志明不要我了,怎么办?志明不要我,是不是因为我太失败了?志明不要我了,我的下半生完了。”
从小开始,若菱就习惯了这种悲观的思维模式,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小时候,妈妈每次答应给她买糖,或者带她去哪里玩,最后都会化为泡影,“太忙啦”,“没有时间”,“下次再去”是若菱听得最熟悉的借口。
既然希望会变成失望,不如从头至尾就抱着最差的打算,这样,坏事情真的发生了,也只是预料之中。
无论你接受或不接受,事情已经发生了,事实最大。痛苦肆虐的几天时间里,若菱时时想起老人的亲切的话语,之前的修炼帮助若菱对当下的事实学会了臣服。
虽然极其痛苦,也极不情愿,有些坎必须自己熬过去。臣服过后,若菱又能坦然地面对志明了,反而是志明特意借深夜回家来避免与若菱相见的尴尬。
上次老人介绍的学生,是一个工作室的负责人。老人学生接到若菱电话的时候很高兴,邀请若菱参加她组织举办的活动。
若菱刚好有空,立刻答应了。工作室的氛围温馨舒适,其他学生都到了,美女老师灿然一笑,向大家示意开始上课。
老师的声音很温柔,她说:“现在大家都追求品质生活,食材、衣服的质料要上乘的,还有其他方方面面,对外界的东西,我们的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可是,我们会去挑剔自己脑袋里的思想吗?”
若菱觉得好玩,心里嘀咕,挑剔自己思想也太夸张了吧,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不会这样做。
老师在鼻子处比划了一个牛环的手势,说道:“让思想牵着鼻子走,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深信不疑,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腐烂的食物不能吃,劣质的布料不能穿,你们有没有想过,每天你放了多少负面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有所思考。
老师继续追问:“那么这些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一出生就这样想的吗?”一个男学生快人快语,抢先说道:“是父母从小告诉我的,要求我要聪明、能干。”其他同学感同身受,七嘴八舌地说:“还要贤惠、勤奋”,“还有独立、勇敢”,“诚实、谦逊”。
同学发言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简笔勾勒出脑袋的形状,把提及的关键词写入其中,最后出现的,是一个承担着重大责任的脑袋。
老师转身娓娓道来:“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那样的要求,它们根深蒂固得就像真理一般,我们从来不敢去怀疑。但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勇敢就会有怯懦,有勤奋就会有懒惰。”
一个再能干的人,也会有完成不了的使命。但凡是不被认可、不被允许的特质都被我们压抑进潜意识里面,它们是一种能量,不会因为被藏匿在阴暗的角落而消失。”
“我们还有一种逃避的策略。”老师边说边在黑板写下“投射”两个字, “什么叫投射呢?假设我从小就被告知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那些不聪明的地方一直被压抑着。于是当我看到不聪明的人,隐藏在潜意识里的不聪明的部分被提醒了,被唤醒了。所以我特别讨厌不聪明的人,对他们没有耐心。”
一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老师,这不能代表所有的情况吧。很多时候,我们讨厌不聪明的人是因为我们能做到更加聪明。”老师把手比出手枪的手势,对着这个学生,说道:“当我用手指着你的时候,三根是对着我自己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只是不愿意去承认罢了。”
进入练习环节,题目叫:批评你周遭的人。其他同学都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若菱最后一个分享,不好意思地小声念到:“我对志明感到愤怒,因为他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我……”
老师追问:“当你抱有这样的想法时,你看到或想到他的时候,内心有什么感觉?是喜悦、和平还是紧张、压力?”若菱立刻回答道:“紧张、压力!”“假设你没有这样的想法,你想到或见到志明的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样?”“舒服多了。”“好,你现在把这个句子反转过来,把肯定句变成否定句。”
若菱慢慢地说:“志明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若菱心里再默念了一遍,感觉这句话的真实性并不亚于原来的肯定句。
老师继续要求道:“把志明改成你,你改成志明,再念一遍这个句子。”若菱照着念道“若菱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志明。”
若菱心虚地闭起眼睛躲避困窘,她心里明白自己对志明的关心往往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的,很可能志明也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他。
老师以一句话结束了今天的课程:亲爱的,世界外面没有别人,一切都是我们的投射。
ABC模式
这一天,若菱又如约来到一家高级私人俱乐部,报了名字后,接待人员将若菱请到一个豪华房间。若菱猜想老人这位学生非富即贵,见面发现是曾经风光无限的退休女星,吓了一跳。
岁月没有在女星的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她亲和地说:“老人好吗?这次他又给我出了什么难题?”“他很好。他说你是从负面思想的困扰中走出来的人,让我来请教。”
女星收起笑容,陷入回忆当中,过了一会儿,说道:“都是一些陈年往事了,时间一晃就二十多年了。那时我正当红,下了很大的决心嫁给我老公,准备从此洗手作羹汤,做个贤惠的好太太。可是,刚开始并不是一切如意顺遂的,我从一个光鲜靓丽的环境一下子进入到一个传统保守的豪门,变化太大了。妯娌、婆媳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让我无所适从。很多长辈本来就不满意我是明星的身份,诸多挑剔,那种冷冷的眼神好像是等着我闹笑话。”
女星的一席话让室内的气氛低沉下来,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痛苦之际,我遇到了老人,他告诉我没有任何事情能造成心理上的痛苦,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可以说,痛苦是我们制造出来的。”
若菱沉浸在女星的叙述中。女星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若菱有所感悟,说道:“A事件是客观的,B的不同解释会导致不同的C结果。”
女星点点头补充道:“没错,打个比方,我看到我婆婆的脸色不好,脸色不好是一个中立的事件。如果我认为她是看我不顺眼所以脸色不好,结果是我会感到很难过。如果我认为她脸色不好是由于身体不舒服,结果便会是我想去关心照顾她。所以,不同的B,会产生不同的C,影响着人际关系。”
检视思想
若菱惊叹我们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想法、情绪,竟可以用一个ABC图就表述得如此简洁清楚。
女星继续分享道:“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检视我们的思想,情绪是身体被思想刺激后产生的反应。每个负面的情绪后面,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想法。我的一个妯娌,她旅游回来给家里的每个人都买了礼物,唯独我没有。当时我非常生气,觉得她这样做是欺负人。平静下来后我开始检视自己负面情绪背后的思想,我并不是在乎这份礼物,而是要求妯娌对我像对其他亲戚一样。但我只是刚嫁过来的人,跟他们还没有熟络起来,怎么可以要求妯娌视我如相处多年的亲人呢?而且她怎么对待我是她的事,老人说过世界上的事情分为三种: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们管不了,管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思想被放大镜检视后,纷纷站不住脚了,一个都不能成立。”
若菱暗暗佩服女星的超脱,但觉得这样做太难了,疑惑道:“真有这么简单吗?超脱束缚就在一念之间?”
女星善解人意地说:“有句话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这整个过程不是说三两句话那么简单,首先你要有这样的认识,再者,你要下定决心去做,花很多时间去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不再被思想干扰。”“觉察和定静?”若菱问。“是啊,静坐冥想是最好的方法,还要做一些灵性的修持和身体工作。”
那夜,若菱在临睡时,练习今天学到的静坐冥想,开始的时候心猿意马,简直一分钟都坐不住,但这个功夫只能由自己来修炼,于是深呼吸把内心的浮躁赶去……
(1) 我们从小被灌输了很多要求、标准和观念,相反的一面都被我们压抑在潜意识中。但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聪明就有愚蠢,有勇敢就有怯懦。
(2) 当我们看到带有被我们否定特质的人,我们会特别不耐烦,因为他们提醒了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一面,这就是投射,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说:外面,没有别人,一切都是我们的投射。
(3) ABC模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事件是中立的,不同的信念、想法会制造不同的结果。
(4) 把负面思想放在放大镜下检视,排除干扰。要做到思想的超脱,需要漫长的时间,静坐冥想、灵性的修持和身体工作是修炼的不二法门。
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扮演就是我们自己吗?这些角色所带来的东西是属于我们的吗?有人说,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有人却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茫茫宇宙中是否存在一个心想事成的法则?我们在忙忙碌碌中不断向外抓取,把拥有的程度当作衡量自己的高度,如果在生活引入被我们忽略的概念——“无”,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觉察
若菱按照老人所给的地址,来到一处豪宅,这是老人推荐的最后一位学生。经过层层通报,若菱乘电梯来到了顶楼,管家已经在门口等候。
看到男主人的刹那,若菱惊讶得无以复加,眼前不就是高科技产业界的大佬吗?传说般的人物。
大佬儒雅礼貌,亲和力十足地问道:“老人好吗?你的进度到哪里了?”“老人他很好,不用挂心。我的进度已经到身份认同这一圈。”大佬调侃道:“老人每次都把最后的难题留给我。”
若菱很难想象坐在对面的大佬会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
大佬沉浸在往事之中,缓缓说道:“那一年,我的夫人过世了,事业也出现危机,身体亮起了红灯。我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但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让我痛不欲生。后来我遇到了老人,他说事业、爱情都不能代表我,也不是属于我的,上天可以在一夜之间把这些席卷一空。痛定思痛后,我不再喂养小我,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探寻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来我的事业东山再起,也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不找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其实那些比我小几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够跟我心意相通呢?妻子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若菱问道:“这种自我察觉对你的工作会产生影响吗?”大佬赞赏道:“这是个好问题。在职场上,我不需要下属的阿谀奉承来喂养小我,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会溜须拍马的人就没办法在公司待下去了。”
若菱惊叹大佬的精明剔透,继续问道:“我要怎样做才能放下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呢?”
大佬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要看见自己的角色扮演,立刻放下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能彻底认识到你所认同的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或许你能从不断向外抓取、追逐的幻境中清醒过来。记住,要下决心,要有毅力。”
心想事成
若菱眉飞色舞地向老人描述昨天和大佬见面的场面,老人笑着说:“看来,我们可以讲讲心想事成了。”
若菱兴奋得像一个得意忘形的孩子,但转念一想接腔道:“心想事成就是不断用积极的想法来召唤心愿的实现吗?这个噱头很大,其实是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吧。”
老人并不以为杵,说道:“还记得之前讲过的能量吗?万事万物都由能量组成,就像室内震动的音叉能吸引频率相同的音叉震动起来,具有相同能量的事物会互相吸引,我们称之为吸引力法则。”
若菱想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正是相互吸引的道理。但仍有些疑问,问道:“听起来挺简单的,那为什么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呢?”
老人笑着说:“听起来简单,其实不然。一个女孩很努力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如果她的内心里面并不认为她配得上一位如意郎君,那她的所作所为就是瞎忙活。要解除这种人生模式,她必须要学会情感上的独立自主。如果一个人想赚很多钱,潜意识里面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那么他首先要学会从自己的失败中找到价值感。”
若菱听得津津有味,总结道:“那就是我们是真心想要的,而且打心底里认为自己是值得拥有的。”
老人赞许道:“说得好。而且要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清晰的定义,不能是笼统的。另外,视觉的感官是很强大的,你可以想象你达成了心愿之后的画面,越细致越好,感觉自己确实拥有了,你所发出的能量就会更强烈。心想事成还有一个赖皮的方法。”
若菱欲闻其详。老人说:“就是要去感恩,感恩就像在对老天说:再给我来点吧。感恩是一种诚恳的态度,老天不给你都不好意思了。”若菱调皮地笑笑,觉得这真有趣。
“有”与“无”
志明难得比若菱早到家,看到若菱进来后欲言又止。若菱猜想志明可能是要跟她摊牌办离婚手续,心里还没准备好,但事实还是得面对,便率先问:“什么事?”志明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说道:“她知道你知道了这件事,又哭又闹,不像你,一直没有为难我。若菱,我们不离了,十几年的感情不能说丢开就丢开,之前的事,是我不对。”
若菱泣不成声,泪水中有温情、感动、还掺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阳光和煦的下午,若菱赶到老人的小屋,门并不像往常一样应声而开。失望之余,低头一看,门的下方夹着一个白色信封,若菱迅速拆开贪婪地阅读,老人的字笔力千钧:亲爱的孩子: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看到你的成长,我感到无比的欢喜,希望你能把得到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我们每个人这辈子都有自己要修炼的功课,上天给我们安排的人和事,就像一份份礼物。但有的礼物包装就足够吓人,或许打开它会经历一个痛苦的、恐惧的过程,拆开外壳后你会发现它的丰盛、美好。又到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祝福你,孩子。
眼泪一滴滴打落在薄薄的信纸上,一阵莫名的大风卷起信纸高扬在半空,若菱奋力去追却无济于事。目送着老人最后留给她的礼物渐行渐远,消失在天际,若菱的心也跟着飞舞,高举双手,释怀地大笑起来……
(五年后)
一个清秀的女孩敲开了若菱的家门,女孩面带羞涩地说:“你好,是老人介绍我来找你的。”若菱听到老人这个词,心中触动的暖流就像被美妙声音击中的音符,急切地问道:“老人好吗?”。女孩回答道:“他很好,他也让我问候你。”
若菱整理好额头前的碎发,颇为唏嘘地说道:“这五年来,对于我来说,大起大落。老人应该跟你讲过的婚姻吧,最后我还是跟志明离婚了,而且还跟久别重逢的大学同学李建新擦枪走火了。”
女孩惊讶得瞪圆了眼睛,小心翼翼地问道:“你现在还好吗?”若菱点点头,说道:“老人教给我很多东西,可以归结为一个重点: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之中,却浑然不觉。之前我需要维持与志明的关系来满足好妻子、好女人的自我认同,但这不代表我对这段婚姻就是满意的。”
女孩点头同意,问道:“我最困惑的地方是脱离不了自己狭隘的思维模式。”
若菱这时眼睛里闪耀着光芒,热情分享她最新的心得:“爱、和平、喜悦其实是当你回到真我之后的自然状态,但不是真我本身。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本来的面目就是合一的、空无的虚空,就是道,就是那个空!我们人类认为快乐和幸福是通过不断积累“有”来获得的,思想在“有”里面打转,找不到出路。”
女孩眉头微皱,说道:“所以我们要关注“有”的对立面“无”,对吗?”
若菱非常欣赏女孩的领悟力,继续说道:“没错。在繁忙之外,尝试去关照念与念之间的空隙,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宁静,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这就是“空”的概念,也就是“无”。
我们生来就有真我,真我的状态是爱,喜悦与和平的自然状态。我们知道,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和平是指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宁静与从容;喜悦是从内到外的绽放,不需要外界的刺激,也不受边际效应约束。
真我的状态就是我们最初的状态,也就是“无”和“空”的状态,本来就有,不需要靠外界能量就能自己源源不断地散发能量。只是这个“无”和“空”的状态大家都忽视了,去追求外在的各种“有”的状态了。“有”的状态可以很具体,比如去争名夺利,职场上的明争暗斗等等。
我们应该多去关注原本的状态,也就是真我、“无” 和“空”的状态。太极图上的黑与白,各占一半,分明,匀称,协调。生活中的“有”与“无”就像太极的两仪。用“无”的概念去冲撞我们习以为常、过分强调的“有”,能带给我们更多的觉知。用空照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固有的思考模式。如果能回归生命原始的空无,将会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大自在、大解脱。”
听到这番哲理,心中仿佛歌声袅袅,女孩微笑着说道:“其实我们早就认识了自己,因为妄生执着,渐行渐远,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放下执念,我们还是原始的状态。”
一抹冬日的午后阳光洒落身上,镶嵌着脸庞的轮廓,二人相视而笑。好像是自己看着自己,无比熟悉……
(1) 身份认同就像一副我们紧紧戴着却不自知的面具,它不断向外抓取,以此证明自身的价值感。我们要彻底清醒地觉察到,这些角色扮演并不代表我,也不属于我。
(2) 心想事成的秘诀在于:清晰地界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觉得自己值得拥有并真心想要。视觉感官能够加强能量,吸引力法则会帮助你愿望成真,而且,要学会感恩。
(3) 在生活中引入“无”的概念,去冲撞无数个“有”,空照的方式能帮助我们走出固有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