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突发奇想,利用睡前时间跟大儿子玩起了互相提问的游戏,感觉挺不错,记录如下:
一
儿子:妈妈,你什么时候学会跳绳的?(这几天他正在练习跳绳)
我:肯定是在三年级以前,因为我记得我三年级的时候都参加学校的“三跳队”了,什么叫“三跳队”呢,就是跳小绳、跳大绳、跳花绳。(我也记不清是不是这三跳了)
我:如果和你一起玩的小朋友让你推车上坡,但你很难推得动,你推不推?(有感于朋友家小孩的事,详见前文《你怎么那么认真?》)
儿子:推啊!
我:为什么呢?
儿子:他让我推,我就推,他不让我推我就不推,无所谓。
我很高兴看到他“无所谓”的态度,而不是跟小伙伴斤斤计较。
二
儿子:妈妈,你老了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不知道他为什么想到这个问题)
我:我喜欢白色、红色、蓝色,好多颜色,喜欢什么颜色就穿什么颜色。
这时候,小儿子接了一句“妈妈,我给你买”。
我,流泪。
我:如果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很快变老,一个是回到婴儿的时候,你怎么选?(我以为他会犹豫,回到婴儿不会走不会说,也不一定那么好)
儿子:变回婴儿。(他答得很快)
我:为什么呢?
儿子:我想一直活着,我长大要发明一种长生不老药,让所有人都一直活着。
这么小就已经意识到死亡是无可挽回的事了,很棒!
三
儿子:妈妈,你上过小学吗?
我:当然。
儿子:上过幼儿园吗?
我:当然上过。
我:你长大后选老婆,是要选聪明的,还是漂亮的?
儿子:聪明的。
我:那如果她很丑呢?
儿子:那出去我就给她戴个面具,那不就是可以一直漂亮了嘛!
……
从上述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我的事还是有些小好奇,但他都是直问,只要告诉他结果就可以。而我的问题是喜欢假设一个场景,让他身处那个场景去做选择,我倒没有指望孩子能做出所谓正确的选择,我只是想告诉他,人生就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的,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态,哪种选择都是可能的,也不必去评判好坏,我这个妈妈只是想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窥探一个小孩的内心,并且引导他多发问,学会如何发问。
现在孩子学校的教育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很多孩子不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只知道全盘接受老师给予的,缺乏自己的思考,这样学到的知识肯定最终会还给老师。我和儿子在做这个游戏时,发现他很喜欢这种方式,他要动脑筋想要问我些什么,还要对我的提问及时做出回答,玩着玩着就兴奋了起来,同时也带动了小儿子,尽管他现在还问不出太像样的问题,但经常处于这种氛围中对他肯定是特别有益的。
这个游戏,要继续玩下去,不单是孩子,我也从中获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