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的迷茫
高中时期,我产生了一系列身份认同危机,主要包括:我与我自己,我与父母,我与学校,老师,同学。我的心中总是有疑问,有困惑萦绕着我。我并不满意我当时身处的环境,我在每天排的满满的课业中看不到意义和价值,我找不到初中时期课堂上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我在理科第一实验班,放眼四周,似乎能感到身边的同学和老师都带着一股强烈的“理所当然”的气场,但我却找不到那个“理”,或者那个理和我心中的答案不符。高中课业的繁重压迫着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只能带着疑惑去做手头的事,带着疑惑的结果就是很难专注,很难全情投入。有时候压力堆积逼迫我不得不产生结果的时候,我也努力尝试让自己接受那个理,努力让自己去向身边同学们靠拢,甚至去模仿学习他们废寝忘食学习的状态。那时我总想,如果我现在做的这一切是为了考好大学,那么我为什么考大学?我在高三生物课本的绪言里找到了我心中想要的答案,里面提到了学知识是为了培养美感,学习的过程是为了成为真善美的人,这个书本中的答案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可转目一想,我明明喜欢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丰满自己的头脑,但为什么考大学的这个过程却没让我体会到这样的幸福?最后,还有那时我永远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我的同学们为什么可以如此努力?他们是怎么想的?
信息之门
高三的寒假,我在家看电视,看到中央二套财经频道播出的《赢在中国》创业节目,里面创业选手们展现出来的生命能量,和我身边的同学们一样蓬勃,但却非常的不一样。在创业者们积极自信的项目阐述中,评委们犀利透彻的点评中,结合我自己对国外创业企业谷歌,脸书的了解,我感受到自己心中的火焰被点燃,那种感觉是“重生般的” - 心中堆积的遮天的困惑苦闷,一燃而尽。我找到了那条一直寻找的路:实现心中真善美的追求,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一样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这条路桥接了我的情怀和我所面对的现实,让我看到他们并非矛盾。同时,这个追寻的过程让我意识到另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很大,外边的世界可能和现在身处的非常不同,一个环境下被质疑排斥的,可能就是另一个环境下所赞扬推崇的;我在寻找上大学的意义的过程里,看了世界上那些最知名大学的历史和办学宗旨,从中也看到了同样的道理:Being different can be a valuable thing; actually it is what those elite universities look for. They even call it leadership. (独树一帜可以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事实上这正是国外精英大学在他们的报考学生中所寻找的,他们把这种独树一帜看作一种领导力)。
我有了目标
我找到了追寻心中单纯美好和保持现实的和谐统一,创业是最好的选择。我如饥似渴地在互联网上搜寻信息满足我旺盛的好奇心,在对硅谷互联网浪潮的企业创始人的了解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1. 创始人很多都是和我差不多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2.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毕业自美国名校,尤其是其中的斯坦福大学。很自然的,我想要加入到自己认同的群体,加入他们,这样我离创业成功的梦想也就更近了。我越来越清晰自己的未来方向和阶段目标,我开始看如何才能进入斯坦福大学这类世界顶尖大学,那时候我已经在高三的第二学期,我压根没奢望想过本科就能够有去那里的可能性,因为那时候我的主要世界就是我所身处的高中,而我身边的所有人只为一件事 - 高考。直到有一次上补习班认识一位人大附中的朋友,他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从他的口里我知道,他和他身边的不少朋友和我在高中走的路径完全不同,他们高一,高二的寒假报新东方学习托福和SAT(美国高考),然后在高一和高二的暑假考托福和SAT。等到他们上高三的时候,他们把托福和SAT成绩交给留学中介,然后专心备考中国高考。再等到来年3-5月份,正当所有中国考生背负巨大压力备战高考时,他们已经拿着美国名校发的录取(offer),一身轻松地准备高考。当我得知这些的时候,我深深地被刺激:如果我在进入高中的时候就知道这些,找到我的目标,整个高中我会不会过的更快乐,更充实呢?!比起身边的大多数人,我一直在主动寻找,但“信息”的闭塞,让我依然等到高三过了一半才找到答案。我不是不能努力,是我必须找到那个我发自心底认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和我的人生意义相连接。我也永远忘不了那种感觉:就是有一天你碰到一个人,与他交流,你发现他口中的人生是你想过的,而你也同样有机会去过。而你没能过的原因,不是你的能力不够,不是你的渴望不足,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这个机会。我不仅看到了所谓超级名校带来的信息垄断,更看到了“信息”是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决定因素。
别人眼里的失败,我心里的成功
高考结束,在世俗的眼光下,我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在我心里,高中所有的煎熬挣扎,让我较身边大多数人提前思考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标,同时自己生出了几条刻入心底的道理:
世界是由信息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本质上就是信息的差距,这个差距体现在数量和质量。我身处一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代,用好互联网,一个人可以跨越身边环境实现认知升级。我看到自己认知上巨大的鸿沟,我同样看到了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巨大认知提升的机会。那是最幸福的感受!当我从“信息”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年轻人是这波科技浪潮的主导者,我才意识到社会的贫富差距在这个时代是“信息的不平等”带来的,正如商品物质时代,交通越便利发达的地方,经济化程度越高越好;信息智能时代,信息传播越畅通越发达的地方,经济化程度也会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好,素质越高。我找到了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的机会,我自身的经历给了我动力源泉,我想通过科技去为每一个个体赋能,让他们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获得更多的机会。
世上永远不缺少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人,缺少的是指引正确方向的人。高考是所有人朝着“同一个”社会定义好的目标竞争,这种竞争是最激烈残酷的;同时在市场上,这种竞争产生的价值不如创新 - 定义新的方向和目标 - 带来的价值大。中国的教育制度客观上选拔的是执行力最好的人,就是你给他一个目标,他能最有效地完成。可创新需要的人才是:你不给他具体的目标,让他自己找到方向,目标和路径。而这类创新人才不是中国当时教育体制下能很好培养和选拔的(尽管事实上设置了主流之外的机制去小范围选拔和培养),我的优势恰恰在于独立思考能力和制造差异化的创新能力。*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台高精密的智能机,那么社会上98%的人是维持这台智能机运转的人,剩下的2%的人做的是改变智能机的事,这2%的里面的2%的人可以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带动剩下的98%为适应升级换代的智能机而改变。我属于那2%的人。
我认为想创新其实很容易,创新的层面有三:第一,做别人做不了的;第二,做别人不敢做的;第三,做别人想不到的。中国的大环境培养的是第一层面的人才,就是给定一个目标,在百米赛道上,大家一起跑,看谁跑的快;放在中国企业界,就是一众同质化严重的电子设备商和科技企业,搞微创新,累死累活却获得微利,被把握创新方向,掌控核心价值的外国厂商攫取掉大部分利润。我很早意识到这些,所以可以站在一边看过来这些年的商业变化,中国的大环境越来越需要中国企业做第二,第三类创新。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这些,但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企业往往擅长在第一层面 - 学习加执行-的竞争。但是指引企业在第二,第三层面取得突破需要企业的领军人才自己具备这样的特质 - 他有对世界对人独特的见解吗?他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吗?通过企业内部挖掘和外部传统渠道招聘都很难识别出这一类人才,所以我更看好中国新一批的创客能引领这一波“创新”浪潮,实现上一代企业家渴望但很难完成的愿景。
高中让我意识到名校平台在资源和信息上的垄断优势,本科一心追求过,博士前为了财政独立放弃了名校的offer,但我的“原生思考”和自身经历孕育出的动力和情怀使我可以更好地团结引领那些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才:我们都曾感受到与主流的格格不入,不论我们是游走于主流之外,还是和我高中时那样,在主流的行列里(年级第一实验班)但却认同感很低;我们知道自己的独特价值恰恰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们有美好的追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想看到美好的愿景在现实的土壤开花结果 - 这才是意义所在!我们做这些,为了心中的渴望 - 找到同类的人!我们的成功能给更多像我们一样的人信心,给他们撑起一片自由广阔的天空;同时,因为我们的成功,世界因此变的更加人文,理解。为此,请加入我,让我们一起努力!
出发:我们是谁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知道我们不被这个社会的成见而束缚,我们基于同样的理念,同样的价值观而聚在一起,为一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这就是我们!
出发:我们的文化
在这里没有各种“鄙视链”和各种社会成见,有的是尊重个体,为个体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