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搞定1》看了一个多月,计划着在11月一定把收集工作做完,初步设计一个我用的GTD体系,但一直到12月初才开始收集。
01 选择工具和建立清单
清单、日历这类工具非常多,而且我用过的也不少。一边读《搞定1》我一边在思考,到底用哪个工具作为我的主力工具。我现在正在用的滴答清单,但我也一直对doit.im念念不忘,所以我又重新下载了doit.im。
滴答清单完全是清单,发挥空间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doit.im完全是根据GTD流程制作的,收集箱、等待、将来也许等都存在,还有项目、目标这些功能,所以我对doit.im印象比较好。
为了比较这两个工具,我在知乎上看了不少对比的帖子,觉得似乎区别并不大。不过看到有人说doit.im长期不更新,团队主要精力放在了另一款产品的开发上,就确定选择了滴答清单。
滴答清单我一直使用的是免费版,对清单的数量有所限制。所以我先购买了一个月的VIP试用一下。
对照《搞定1》的介绍,我建立了几个场景清单,比如办公室1、办公室2、电话、等待、将来也许等。还设置量项目清单,但是如何识别一个项目的不同任务,我使用了标签功能,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标签把一个项目的所有任务都找出来。
由于还没有做彻底的收集工作,我就把遇到的“材料”按照流程进行处理,下一步行动都放在了相应的清单中。
很快我也体会到了GTD的便捷之处,按场景做好清单之后,比如我要到办公室2去,我就查看办公室2清单里的行动,一次性全部完成,这就减少了忘记做再去一次的问题。在有时间但没精力做重要的事时,调出电话清单打几个电话也是不错的选择。把交给别人的任务放在等待清单里,有时查看一遍就可以去跟踪工作的进度,避免了有时候把事儿交出去就忘了的状态。
清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在听了古典讲用好碎片化时间之后,我建立了碎片化时间清单,把一些小事都放在这里,在等车、走路这些碎片化时间里,就找几个事来做,减少了刷朋友圈的时间。
02 不彻底的收集、清理和组织
我原来计划在办公室做收集,周六去加班,把所有的文件之类进行清理。但是时间临时被占用了,所以我决定周日在家里做这件事。
其实我一直对戴维艾伦说的要对实际的文件进行收集感到不解,我发现我的待办事宜基本不需要通过梳理文件来进行,直接收集大脑中的事项就可以了。而且戴维艾伦说收集材料还不能顺便进行整理,所以感觉对实际文件进行收集的作用不大。
于是我决定先只清空大脑。我拿了一叠白纸,按照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工作-行业总结、个人-个人管理等分类开始想,想一条记一条,不过也没有一条一页纸这样来做,而是一条留一行空白,最后记了大概100多条。
收集之后并没有立刻进行清理和组织,因为时间不够了。过了两天,我对着滴答清单开始清理和组织这些材料。每条按照GTD流程进行,基本都需要下一步行动,放在对应的清单中。这时,我又建立了项目清单,把所有的项目名称罗列了一下,核查了下一步行动,检查是否有遗漏。
这些做好,基本上我想做的、我要做的事都在清单系统中了。这几天我依靠清单来安排时间,碰到新的任务先放在清单中,有任务完成就从清单中消除,使用的比较顺畅。
03 依然存在的问题
戴维艾伦不建议使用今日事项清单,但是怎么识别现在应该做什么就有些问题,单纯依靠重要程度不能解决,因为有些任务虽然重要级别上不高,但是时间紧急程度高,属于不得不做的,而且还没有明确的完成时间。这样的识别需要浪费一些时间,这是我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归档系统,对于纸质的还是电子的参考材料、辅助材料没有系统的归档存放管理。我一直在用为知笔记的免费版作为一些微信文章收藏以及日记、写部分文章的工具,但是没做好系统,而且刚看到为知笔记要改为全部收费用户。虽然收费并不高,我自己也在向付费使用转变,但是这样做给人的感觉是公司缺钱,再联想为知这几年一直做的不温不火,只靠口碑推荐却没有形成很大用户群体,对于后续的维持存疑。所以我计划就着这个机会,再重新使用印象笔记作为主要的云笔记平台,根据需要成为印象笔记的会员(这样做似乎有点对不住为知笔记了)。再有就是云存储平台和工作计算机、家庭计算机的归档规划,以及工作的纸质文档归档。
第三个问题是清单和日历的深度结合,一般确定时间段的工作可以使用日历,并且把对应的时间设为不可使用时间,而有些工作是有截止时间但并不是截止时间前都要忙于此事,这个区别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形式解决。
以上是我开始实践GTD第一阶段的情况,接下来要继续完善这个系统,有感想会再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