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挪威小说家 尤·奈斯博 的《焦渴》。小说是以由交友软件引发的血腥案件开始,围绕卷土重来的嗜血杀手和重出江湖的明星警探展开。
对这部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我这里就不剧透这本书的一些细节了。
但是我想讲述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猴子陷阱。
想象你在椰子上钻个了一个洞,洞口大小恰好可以让猴子把手伸进去,但又不够大以至于当猴子的手握成拳头状时无法通过洞口。
然后你在洞里面塞满食物,再把椰子插在一根竿子上。完成这些之后,你就可以寻个暗处躲起来等着。
渐渐的,会有猴子闻香而来,当它把手伸进洞里抓住食物的时候,你就突然跳出来。
猴子会想逃跑,但它也会发现要逃跑就必须放开手里抓着的食物。
有趣之处在于,即使猴子的智力足以让他明白如果被捉住,就没法享用食物,但它还是不肯放手。
本能、饥饿、欲望都比理智要更强大,这就是猴子会被逮到的原因,屡试不爽。
再比如,想象你是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你们系的学生都受邀参加了一个心理问答游戏。若最终赢得游戏,会被认证为这群学生里专业能力最突出的人。
最后有两位同学成功地进入到了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而该环节的内容是比较谁的测谎技术更好。
该环节中请了一个工作人员,请她坐在一张椅子上,再请两位参赛者尽量从她身上观察出系里面一个保险箱的密码。补充一下,这个保险箱最近发生过失窃。
游戏过程中,参赛者需坐在工作人员对面,从密码的第一个号码问起,可以从0到9随即问;然后再问第二个号码,依此类推到第四个号码。而工作人员每次只能回答‘不是这个号码’。
参赛者必须观察工作人员的肢体语言、瞳孔放大程度、心跳加快迹象、声音改变程度、出汗程度、眼睛不由自主转动等等,并由此判断出保险箱的密码。而赢家就是正确猜出最多密码数字的人。
最终一位参赛者D胜出,他成功猜对了密码的每一位数字,甚至厉害到了让人觉得可疑的程度。D也许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也许全部答对会让他成为保险箱失窃的头号嫌疑人。
但是他还是忍不住要赢,因为他穷的要死、完全被边缘化、不善交际。因此他迫不及待想要抓住这个可以证明自己并获得瞩目的机会,甚至快到了不顾一切地程度。
另外他可能也觉得虽然赢了可能会有偷窃的嫌疑,但是别人也不一定有证据,因为他可能就真的聪明到可以解读人类肢体语言的种种迹象。
但是,游戏设计者刻意隐瞒了一点——所谓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密码是多少。
这个心理问答游戏的故事,是从《焦渴》中提取出来的。
不管是抓住食物不肯放手的猴子,还是心理问答游戏中不顾一切想赢的参赛者,并没有任何人刻意去禁锢他们。相反地,他们是被自己内心的贪念和欲望所束缚。
为这个囚笼落锁的,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