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极端通勤是成年人的无奈选择。不是不想住得近,是房租太贵;不是不想换工作,是好工作太少。
可很多人没意识到,人生从不是一场拼速度的百米短跑,而是需要稳扎稳打的马拉松,拼的是长期耐力。而极端通勤最可怕的地方,恰恰是一点点消耗掉你仅有的耐力。
一年两年,你或许能靠“坚持”扛过去。可十年八年,长期的疲惫和消耗,只会让你越来越累。让你越来越麻木,最后彻底失去跳出困境的动力。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长远地看待问题:1. 算综合成本,懂得投资自己。很多人选择长通勤,都是因为想省房租。
可他们却忘了,除了房租,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才是更贵的隐形开支。企业家凌军讲过关于他两个员工的故事。这两位员工都是校招进来,能力不分上下。
俩人最初都租住在北京五环外,每天上下班需要4个小时。后来他就劝他们,搬到离公司近一点的房子。
其中一个人照做了,但另一个人还是选择省钱继续忍受长通勤。可最后结果是:那个住得近的同学,把通勤省下来的时间,都花在了提升技能上,很快拿到了专业证书,三年工资就翻了两倍。
而那个住得远的,继续挣扎在长时间的通勤中,三年工资只涨了一点,没有明显的能力提升。其实这就是“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的差距:前者只盯着眼前能省多少,却忽略了能力才是最大的财富。
他们舍不得花钱投资自己,就会因为没有成长错失了更多赚钱的机会。而后者懂得,有时候多花一点钱,是为了换更多能创造价值的时间。
这些时间用来提升技能、拓展认知、积累人脉,最后带来的回报,远比省下来的那点房租,值钱得多。2. 若暂时无法改变通勤时长,就把通勤变成成长时间。
我有个同事小陈,之前每天通勤1.5小时,他就利用这段时间学英语。每天早上听30分钟英语听力,晚上看30分钟英语文章,坚持了好几年。
后来他已能做到无障碍沟通,恰好公司开拓了外贸业务,于是他顺理成章抓住了这个机会,现在已经做到了主管的位置。如果通勤时间无法避免,但我们能决定的就是如何去利用它。
哪怕每天只利用30分钟,一年下来也有182.5小时,足够你学一门新技能、读几本书,慢慢积累成长的力量。
有人说:“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他的未来就会在哪里。” 其实,真正能让你脱贫的,从来不是省下来的那点房租。
而是你愿意为自己投资的时间和精力,是你在疲惫的生活里,依然愿意坚持成长的勇气。别让拥挤的地铁挤走你的斗志,别让漫长的通勤偷走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