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即生存。
最近,看到两条内容。
一个是知乎的问题,九百多个回答,浏览量超百万,「通勤时间一个小时,你能坚持多久?」
一个是新闻,深圳地铁里程突破500公里。
想想自己,住龙岗以来,公交+地铁+步行,每天往返60多公里,穿越半个城市去上班,总通勤时间稳超3小时。
几件事联合起来看,为何感到有些割裂?
一方面是深圳公共交通网络愈发密集;另一方面,我的一天3小时在路上,妥妥的“极端通勤”。
∆来源:《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有多少人,忍受着“极端通勤”?
我查了下资料,通常意义上来说,单程时间60分钟以上的通勤,被称为“极端通勤”。
数据显示,如今,在44个主要城市中,超过14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单程时间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13%, 比2021年增加1%。
深圳,2021年有12%的人承受“极端通勤”,这个比例在超大型城市中已然是最低。而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个比例分别是30%、18%、15%。
∆来源:《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如果横向与北上广相比,深圳可以算是“通勤优等生”。
从平均通勤距离、通勤距离中位数、5公里通勤比重、公交服务能力等各方面,深圳的成绩都在超大城市中名列前茅。
虽成绩优异,但并不值得骄傲,为何?
这与深圳窄小的面积有莫大关系。深圳面积只有2000平方公里,北京面积是深圳8倍、上海面积是深圳的3倍、广州面积接近4倍于深圳。我们可以简单把深圳想象成一个长100公里,宽20公里的长方形。
正因如此,通勤距离,只能是理解深圳通勤的一个侧面。
穿透冰冷数据的表象,深圳人的切身感受可能更加触动人心。
当我翻开社交媒体,输入关键词“深圳+通勤”,才发现,虽然都生活在深圳,但幸福的生活大同小异,艰难的通勤则各有忧愁。
有人要早上七点出发,跨越三个区,每天三四个小时,步行、公交、地铁轮番上阵,才能保证准时到岗。
有人住得离地铁口远,早上要先打车去地铁站,再把整条地铁坐穿。
这样的“旅程”,一天两次。
有人每天通勤往返就要5小时,雷打不动,已经坚持了5年。
有人的通勤轨迹,跨越四个区,单程耗时两个多小时,在深圳的地图上画下一个半圆,满脸倔强地打下几个字:“挑战深圳最远通勤距离!!!”
有人在深圳工作,居住在惠州,跨市通勤,这样的“职住分离”,与想象中并不一样。
网友们一句句吐槽,汇聚成通勤的一个个“切面”,将一场关于生活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便是全部了吗?
∆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2030)规划方案
显然不是。
上图是深圳的地铁规划,一张巨大的地铁网,将城市各个角落串联起来,勾勒出繁忙的输送轮廓。
最近,随着地铁12号线和6号线支线的开通,深圳轨道交通正式迈入“500公里时代”。
∆岗厦北枢纽“深圳之眼”
从规划不难看出,深圳有在认真建公共交通,除了山,能修的地方基本已经覆盖,就连大鹏半岛,将来也能够坐地铁抵达。最近新建成的岗厦北枢纽更是被全网打卡。
在早上,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就像粗壮的大动脉,公交与共享单车,如深入肌理的毛细血管,每天将数百万“红细胞”上班族,从龙岗、龙华、光明、宝安等区输送到中心城区,为城市注入充足的动力,从而保障正常的运转。
这像不像动物大迁徙?
在某种生理需求的驱使下,动物们尚且跨越山川大海,汇成生命的奔涌洪流。作为社会化了的关系节点上的人,又怎么免得了为生存奔忙?
只不过,加快了周期,缩短了频率,变更了方式。
极端通勤,一个看似个人的选择,折射出来的,是理想与现实、生活与生存之间的矛盾——损失眼前生活的便利,向房租或房贷妥协。
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学教授尼古拉斯·艾普利曾提到,“心情苦闷是通勤过程中最大的成本”,似乎精神内耗是通勤的罪魁祸首。
可是,事实好像更残忍?
通勤,对于大部分年轻人而言,从来都是事关生存。或者说,金钱与时间的权衡。
走路十分钟上班固然吸引人,但高昂的房租、房价,足够让人望而却步;
相同面积的房间,市中心房租5000,郊区可能只要1000;
自己的房子在郊区,甚至隔壁市,工作却在市中心,高额的房贷让你不敢“任性”。
只能远些,更远些,再远些……
你敢想象?
2022年,在深圳的远郊石岩,还有500元一个月的房租。或许多坐几站地铁,每个月房租就能再省200。将拎包入住的公寓,换成逼仄的城中村,或许就能再省1000。
有人说,住太远时间成本太高?
在金钱面前,时间成本或许不值一提。
话说回来,大部分人工作的本质,不就是用劳动时间换钱吗?
通勤,不过是工作的延伸罢了。而且,是你工作中极其容易被忽视,却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这道“附加题”,每个人的解法,各有不同。
大多数时候,我们来不及内耗,便要向生活妥协,失去时间,或失去选择权。
▲随手拍,早高峰的深圳地铁三号线
通勤,能看到深圳最复杂的一面。
早晨,这座城市便展现出年轻的面孔,路上、车厢里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在地铁上,有人沉浸阅读,一点一滴积累,汲取知识的养分,甚至能看到拿着教材备考的中年人。
有初高中学生认真背单词、写作业,分秒必争。
有为孕妇、老年人让座的年轻人,同样也有老年人,为辛苦工作一天的年轻人让座。
更多的人,是在机械重复地扒拉着手机屏幕,让低成本的互联网碎片,填满自己无聊的时间。
我习惯将通勤时间分为两部分。一天三个小时,早通勤看书充电,晚通勤写字输出。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在通勤路上完成的,包括眼前这篇拙劣的“吐槽”。
在拥挤狭窄的车厢里,有人难免暴躁,但往往一触即发的口角还来不及升级,就要让位于紧张的时间,毕竟大家目的一致,都是赶去上班打卡的。
这些场景,每天都在通勤路上重复上演着,我们把自己塞进地铁,或被别人挤进地铁,在狭小的空间里,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起向着城市中心进发,也向着心中的未来进发。
自从工作以来,经常听到有人说,通勤就已经耗费了自己一天的精力。可是,明明我们的交通工具和技术,越来越发达了呀。这到底为何?
或许,让你精神内耗的不是通勤,而是机械重复的生活,以及遥远且未知的未来。
幸好,在通勤路上,我看到了变化,变化着的面孔,变化着的城市,变化着的你我的未来。
无论通勤多远,祝愿我们,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